[注释]
①逮,及也。
②(xiāo)淳散朴,毁醇素而散朴实。
③性,自然之性。心,是非之心。
④“隐故不自隐”,意为心隐而身不隐。
⑤谬,伪妄也。
⑥深根宁极,深藏缄默。深根,固守自然之本。宁极,保有宁寂到极点的性质。
⑦危然,独立自持貌。
⑧小行,指仁义礼乐的行为。
[译文]
德渐渐衰落了,等到燧人、伏羲氏统治天下时,只能顺黎庶之心,不能混同至一了。德又进一步衰落,等到神农、黄帝统治天下时,只能苟且求得安宁,而无法顺黎庶之心了。德又进一步衰落,等到唐尧、虞舜统治天下之时,开始教化百姓,毁其淳厚,取其朴实,离开道而去求善,隐没德去行事,然后抛弃人的自然本性,使人皆以是非之心从事。人人都用是非之心互相窥识,皆心生巧诈,纷争迭起,故而不足以安定天下。然后又用世俗的礼文来修饰,用世俗的学问来使见识广博。礼文毁掉了人的本性,博识使心陷入迷宫。然后老百姓迷惑纷扰,再无法恢复其真情而返回其本性。由此可见,世俗的风气放荡,消灭了大道,大道沦丧,又反过来促使世俗的风气更放荡,远离了最初的淳厚质朴。世俗的淳风与大道一起沦丧。有道之人如何将大道行之于世呢?放荡的世俗如何才能因大道的参与恢复其最初的淳朴呢?有道之人不能将大道行于世间,放荡的世俗也无法以道来恢复其淳风,那么圣人虽不隐身于山林之中,他的圣德也无法行之于世。故心隐而身不隐。古时所谓隐士,并不是隐藏其身而不显现,也不是缄默其口而不言炎,也不是隐藏智慧而不施行,只是因为时而乖戾,命运不顺,不得已而为之。遇着时机,命运顺遂时,将大道行于天下,令世俗回复到至淳统一的境界,一点痕迹也不露。没有遇到好机会,且命运极不顺遂,似乎走投无路时,就会深藏缄默等待:这就是保全身体的方法。古代那些善于保全身体的人,不用巧辩装饰智慧,不用智慧穷极天理,不用智慧穷极大德,独立自持,回归本性,就完全够了,无须再做什么。道本来就不是仁义礼乐之类的行为,德也不是什么知识智慧。知识智慧伤害大德,仁义礼乐伤害大道。因此说:只使自己的本性完好就够了。以自己的本性不亏损为乐就叫“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①,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②,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③,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④,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之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已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⑤。
[注释]
①轩,轩也。冕,冠也。此处指代高官。
②傥(tǎang)者,意外忽来者耳。
③圉(gǔ),阻止。④肆,申也。肆志,申其志气。
⑤倒置,即高官之类的外物来改变内在的淳朴。
[译文]
古代所说的得志,不是指做高官,而是指以自己的本性不亏损为乐,这种快乐已自足了,无以复加了。今天所说的快乐,是做高官。高官在身,并非本性固有的,是忽然而至的外物,是暂时寄居在你身上的。因为是寄居,所以它来时不可阻止,它去也无法挽留。因此不要以为做了个高官就可以申其志气,不要为自己做不了高官就放弃淳朴之德而去追逐名利,趋附世俗,看身居高官的快乐与不做高官的快乐没有分别,就可以没有忧愁了。现在官不做了就不快乐。由此可见,即使官在身,那种快乐也是外在的,而非内在的。因此说:因外物而丧失本性,因世俗之名利而抛弃本性的淳朴,这可称为“倒置之民”。
秋 水
[导言]
《秋水》篇是进一步推演《齐物论》的意旨,即:不要以人事毁灭天然,不要以造作损作性命,不要用有限的所得牺牲无穷的名。谨慎守住这三句话不要违背,就回复到天真的本性了。”而这,即是本篇的主旨。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①。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③,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④:“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于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⑤。”
[注释]
①时至,指按季节降临。北方秋季是雨季。灌,灌注。河,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