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仁(4)

中华圣贤经典——仁[电子书]

刘备结义兄弟关羽,在水淹三军后不幸败走麦城,死于孙吴将领潘璋手中。得此消息,刘备将关羽画像悬于自己床边,日日悲痛,定下伐吴大计,终因诸葛亮百般劝说才同意暂缓伐吴,然而其义弟张飞却因整日饮酒殴打下属,下属愤而杀死张飞,携其首级投奔了孙吴。此时刘备再也按捺不住,他将张飞之死迁怒于孙吴,置国家子民于不顾,亲率大军七十万伐吴,而这七十万大军正是蜀汉的精锐所在。伐吴战役开始进行得很顺利,刘备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最终被陆逊火烧连营,大半军队毁于一旦,刘备自己也在白帝城托孤后悲愤而死!以至于有后人评述,正是刘备失去理智,迁怒于人,才导致了蜀汉的大败。

林则徐制怒

轻易迁怒于人,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晚清名臣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可谓用心良苦。林宾日是一名私塾先生,很注意对儿子的早期教育。林则徐自幼聪颖,4岁入私塾读书,7岁学习作文,成绩往往超过同龄孩子。林宾日对此深感欣慰,觉得儿子将来必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林宾日越来越感到儿子的性格发展很不正常,小小的年纪却喜怒无常,顺利时洋洋自得,遭受挫折时便烦躁不安。他感到,一个人成才不仅靠智力超人,学习突出,还要取决于人品。于是林宾日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教子的方法。首先,他平日注意自己的言行,与人为乐,绝不迁怒于人,为人处事谦恭谨慎。他的言行使林则徐受益匪浅。

另外,林宾日还十分重视用暗示法来教育儿子。有一天,他回到家脸色与往日不同,林则徐问父亲今天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何以面无喜色。他借机给林则徐讲了一个“急性判官”的故事:某官以孝著称,对不孝之子绝不轻饶,必加重处罚。一日,二贼入户盗得一头耕牛,又把此家的儿子五花大绑押至县衙,向县官诉其打骂父母不孝之罪。该官一听儿子竟然打骂父母,犯下不孝之罪,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喝令衙役杖责50大棍。正在此危急关头,这家老母跌跌撞撞赶来,跪在县官面前,声泪俱下央求县太爷棍下留人,还要靠儿子养老送终呢。老母把儿子的孝道说给县太爷听。县官听罢,追悔莫及。这时才想起找两贼人算账,可两贼人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这个故事以及父亲身教的良苦用心,给林则徐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林则徐做了官,他在府衙里总是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制怒”两个大字,以此鞭策自己,警示自己。有一回,他在处理公务时来了脾气,一时间怒火中烧、难以遏制,盛怒之下迁怒于手中的茶杯,将其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

从林则徐制怒的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与人为乐,切勿迁怒他人。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就可以逐步达到“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境界。

当代镜鉴:控制情绪,拒绝“踢猫效应”

与人为乐,不迁怒于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孔子也认为,除了颜回以外,三千弟子中,没有第二个人能如此了。凡是人,都容易犯这个毛病。“迁怒”,就是脾气会乱发,我们都有迁怒的经验,心理学上对“迁怒于人”这种心态有个专业的定义:踢猫效应。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致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注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人在遇到挫折之后,不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受挫,而是总想找人发泄心中的怨气。遇到挫折,心情不好这可以理解。但挫折之后产生了“踢猫效应”,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那么如何才能在心情不好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将愤怒转嫁到他人身上呢?让我们来看看美国总统林肯是怎么做的。

一天,林肯正在办公室整理文件,陆军部长斯坦顿气呼呼地走了进来,一屁股坐到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说。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林肯知道他肯定是又被人指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