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德行操守:用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
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相当丰富,兼含礼、义、智、勇、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诸德,它们都只是“仁”这一最高道德的要素。要达到“仁”的目标,须先符合其他诸德的要求。欲达到“仁”,就必须以社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指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能听到有关的政事,他是怎么得来的。子贡说,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的德性来取得的。孔子自己也把能行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于天下作为仁人的标准。
1.珍惜亲情,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作为一个人如果能实行孝悌之道(在家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又喜欢冒犯上位的,这样的人很少。不愿意触犯上位,而却喜欢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悌之道,就是仁的根本吧!”
国学链接:有若的地位
有子:姓子,名若,孔子的弟子。《论语》记载孔子学生的言行一般称名道姓,唯独曾参和有若例外,也称“子”。所以,有人怀疑《论语》是由他二人的弟子所编撰整理而成的,此说可存疑。有若称“子”,很有可能是在孔子逝世之后,他与曾参为孔子其他弟子们所尊重的缘故。孟子谓“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于孔子事之,曾子不可而止。”可见有若的地位很高。
诸子之言:
本文中的“孝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孝,谓为“百行之先”,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神圣义务,可解释为孝顺。弟,同“悌”,是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即尊敬。而本文中的“道”是指“仁道”。而“仁”是指仁爱,爱人,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最高境界。
朱子曰:“务,专力也。本,犹根也。”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所谓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人道必本于人心,加有孝悌之心,始可有孝悌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论语》常言“仁”,想要知道仁字意义,当以《论语》全书来参考解答。从某种意义上讲,“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故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然人道必本于人心,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本于此心而有此道。此心修养成德,所指极深极广。由其最先之心言,则是人与人间之一种温情与善意。发于仁心,乃有仁道。而此心实为人性所固有。其先发而可见者为孝悌,故培养仁心当自孝悌始。
杨树达《论语疏证》解释说:“爱亲,孝也;敬兄,弟也。儒家学说,欲使人本其爱亲敬兄之良能而扩大之,由家庭以及其国家,以及全人类,进而至于大同,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然博爱人类进至大同之境,乃以爱亲敬兄之良知良能为其始基,故曰孝弟为仁之本。”从这一解释看,儒家这一学说既包含着重要的家庭教育,又把它与社会影响联系起来。
延伸思辨: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
孝悌,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这实际上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一家人了。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敬爱的人,是不可能敬爱别人的。
孝可谓儒家理论的精髓所在。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敬、奉养,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我国历代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孝子故事,这也正体现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
精彩典故:
江革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