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仁(3)

中华圣贤经典——仁[电子书]

所谓“一言九鼎”、“一诺千金”,都是用来形容讲信用,古往今来关于讲信用的生动故事不胜枚举。比如孔子就曾对子贡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用高于生命,但是古今中外背信弃义的人也不在少数。毫无疑问,信,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信”更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共同构成儒家不可更改的“根本大法”。

诸子之言:

《管子·枢言》曾写道:“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这一美德伴随着一代代的中国人走过沧海桑田,经历雪霜磨砺,最终沉淀为民族的精髓。

中国自古崇信,首先谈的是“诚信”和“忠信”。细细体味,我们能够体会到这其中的义理。诚,是对人、对事诚敬有加。信是诚敬态度的自然延伸。这就是孔子说的“言忠信,行笃敬”的道理。古人把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失去机会,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这就好比张三与李四约定好了要借债还钱,到期李四兑现不了承诺,自然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接下来的事可想而知,张三、李四恐再难成朋友。不但成不了朋友,张三还会四处宣传李四的无信,劝大家都不要和李四这样的人往来。这就是李四因“言而无信”付出的代价。

中国人常讲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言,也正是这句话的具体延伸解读。

精彩典故:

公子赠剑

综观人类历史,大凡品德好的人一定是讲求诚信的人,而诚信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事业。

春秋时期,吴贤公子季札出使鲁国,途经徐国,于是便去拜会徐国国君。徐君喜爱季札的宝剑,但想君子不夺人所爱,于是没说出来。可是季札从徐君的眼神中看出来他很中意自己的剑。因为出使鲁国,需要配剑以示国家的威仪,季札当时没有赠送给他,暗想,自己出使回来,一定将宝剑呈送徐君。可是当他出使回来,再到徐国时,徐君已死,他就解下所佩的宝剑,挂在徐君墓边的树上才离开。随从人员不解,就问他:徐君已死,为什么还要送出宝剑呢?季札说:“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意思就是说,当初我心里已经答应他了,怎能因为他已死就违背我的心愿呢?这句话成了流传千古的重诺守信经典名言。

皇甫绩守信

皇甫绩是隋朝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生计,就把他带到外公家居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因此就格外疼爱他。

外公对孙辈们要求甚严。私塾开学的时候,外公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老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幼年丧父,就不忍心打他。于是,外公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但是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平时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不能放纵自己,应该按照先前所定的规矩,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是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下。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皇甫绩因信守诺言,而赢得他人的好感,从而美名在外,可见诚信的力量,也印证了孔子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当代镜鉴:呼唤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