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在灵州破吐蕃时,鱼朝恩派人掘他父亲的坟墓。郭子仪从泾阳来朝见皇上,内外官员怕他因怒生事,都十分不安。皇上对郭子仪父坟被掘一事表示慰问,本来也担心他会大闹宫廷,没想到郭子仪痛哭说:“臣做军队统帅很久,不能够禁止士兵发掘别人的坟墓,有人现在发掘臣父的墓这是上天的谴责呀。”
又有一次,鱼朝恩约郭子仪到他建造的章敬寺一游,瞻仰佛容,有人告诉郭子仪,鱼朝恩将做不利于他的事。其部下请郭子仪在衣内穿上铠甲,多带人手一起去,郭子仪不同意,只带十几个家童前往。鱼朝恩见到郭子仪问:“为什么车马随从那么少?”郭子仪如实相告。鱼朝恩哭着说:“您如果不是个有修养的长者,能够不怀疑吗?”
郭子仪是宽以待人的典范,他连和自己作对的人都能宽厚相待,并以自己的胸襟和气度最终感动了对方。宽以待人要体现在具体事情上,遇到具体事情要换位思考,对待朋友不能狡诈,要有体谅理解,更不能玩小聪明。
有德的人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他不会因为别人的非议而打击报复,不会因为被人怀疑而终日不安,不会因为别人胜过自己而心怀嫉妒。有德的人心胸宽广,他们会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因此即使才能稍逊也同样能凭借德行获得别人的信赖。
蒋琬宰相肚量
三国时,蜀国在诸葛亮死后,由蒋琬主持朝政。蒋琬最大限度地遵守诸葛亮的旧制,使蜀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安定如故。
蒋琬属下有个官吏杨戏,此人性情孤僻,沉默寡言。一天,蒋琬来了,众僚属纷纷站起肃立,只有杨戏和平时一样,伏在案上看材料。蒋琬见他工作认真,便上前说话,但杨戏对蒋琬的话不置可否,很少回答。
有些人对杨戏这种目无长上的作风看不惯,蒋琬却不以为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杨戏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总比说违心的话好。杨戏不回答我的问题,是有他的为难之处:若表示赞同我的话,他心里却不同意;若公开表示不赞同,又顾及我的尊严。因此只好沉默不语。他并无过错,我没有理由责怪他。”
督农官杨敏,喜欢背后议论人。有一天与同僚议论起蒋琬来,其他人都纷纷赞扬蒋琬治理国家有方,有的甚至把蒋琬与诸葛亮等量齐观,杨敏不服气,他说:“新相有德有才,但哪能与前相比?我看新相做事有些糊涂,实在不及已故的诸葛丞相。”
有人为了讨好蒋琬就把这话告诉了他,并建议治杨敏之罪。蒋琬却说:“我确实不如诸葛丞相,杨敏没有错。”后来,杨敏因别的事被捕入狱。人们纷纷议论:“杨敏得罪丞相,现在又犯了罪,看来是活不成了。”然而蒋琬在处理杨敏一案时毫无偏颇,秉公而断,最终使他免于死罪。
蒋琬的宽宏器量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蜀国人民都说他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尽管众所周知他的才能不如诸葛亮,但是他的这份气度与德行,同样受到了蜀国百姓的尊重与爱戴。
当代镜鉴:宽容绝不是纵容
中国人一直以为“以德报怨”是儒家的思想,其实错了。这句话出自老子之口,语出《道德经》,而孔子一向认为应该“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如果那个人德行很好,他对你也很好,那么滴水之恩自当涌泉以报;但是倘若一个人的德行很糟糕,而且他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你用坦荡的胸怀对待他就可以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赞成宽容而不纵容的处世态度,大人有时也要记小人过。
总而言之,孔子主张的是“投桃报李”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浆”,而不是一味地逆来顺受,不讲是非原则的以德报怨。
“以直报怨”的“直”不仅仅是直接的意思,以怨报怨才是直接的方式。“直”,既要有道理,也要告诉对方,你哪里错了,侵犯了我什么地方。
经济学家茅于轼陪一位外国朋友去首都机场,并打了辆出租车,等到从机场回来,他发现司机做了小小的手脚,没按往返计费,而是按“单程”的标准来计价,多算了60元钱。这时候茅于轼有三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向主管部门告发这个司机,那么司机不但收不到这笔车费,还将被处罚;二是自认倒霉,算了;三是指出其错误,按应付的价钱付费。
外国朋友建议用第一种办法,茅于轼选择了第三种,他说,这是一种有原则的宽容,我不会以怨报怨,也不会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如我仅还以德,他还会错下去,实则纵容他;我若还以怨,斤斤计较,大家的效率都低下;我最好的做法就是指出他的错误,然后公平地对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