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仁-第一章 为仁由己: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

中华圣贤经典——仁[电子书]

孔子提出为仁的方法,就是要克制自己头脑中不正的思想意念,依靠自己内心的自觉,重视自己内心的修养,来达到仁这种最高的境界。孔子阐释了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仁需要做的几个方面,首先要笃信好学,要有一股死守善道的精神,认真执著地追求;一切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要把希望和努力放在别人身上,即“君子求诸己”来修仁德,从自己身边的点滴事情做起;“能近取譬,为仁之方”则是修养仁德的好方法;在实行的过程中,还要时时地检查自省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吾日三省吾身”,发现了不合乎仁德的苗头或行动,应及时改正。

1.笃信好学,才能悟得“仁”之真谛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生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也要尊重长上,说话要谨慎,言行要一致,要广泛关心爱护众人,要多与有仁德的人接近。做完事后还有时间和精力,就要抓紧时间阅读诗书六艺的书。”

国学链接:何为“子曰”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曰”就是“说”,合起来就是“孔子说”的意思。

诸子之言: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一句,另一方面强调学生在家里一定要孝顺父母,在外面一定要尊重长上;另一方面也从对学生的“居家”要求引出对学生的“外出”行为规范要求;同时也显现了孔子对学生“为仁”之本——“孝悌”的特别重视。另外,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居家”和“外出任职”行为规范要求的重要性和一致性,也就是说,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家里、在学校里、在外地任职,都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行为规范。

“谨而信”一句,主要从对学生的“言”、“行”两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说话要慎重、严谨、缜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言行要一致,说话做事都要讲信誉,要有诚信。

“泛爱众,而亲仁”一句,体现了孔子对学生要求的层次性和辩证性。首先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有“仁爱”思想,广泛关心爱护众人,在此基础之上又提出要求,要求自己的学生要与有仁德的人多接近。可以看出,孔子主张的“爱人”是有所区别的,一种是单向的纯粹的“给予”、“无私奉献”式的“爱”;另一种“爱”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也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透出几个意思。一是强调了学习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不学习诗书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仁”;要深刻地理解“仁”的含义,只有认真、深入、细致、反复阅读体会儒家经典著作,才能悟得“仁”之真谛;只有亲身施行“仁爱”,在长期的“爱”与“被爱”的体验过程中,才能逐步提高完善自身德行。二是阐明了“行”与“学”的关系,即以“德行”为“本”、为“先”,以“文艺”为“末”、为“后”。三是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点,并表明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家庭和学校要“学文”,在外出任职后依然要抓紧利用闲暇,利用余力“学文”;要摆正“工作”与“学习”的关系,首先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工作,工作之余再抓紧闲暇学习提高;要终身坚持阅读圣贤书,学习圣贤们的成德方法,不断实现自身完善,不断使自己的工作及言行更加符合“仁”的标准。

延伸思辨:德在才前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今天,在以考试分数计成败的升学率面前,智育被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德育却退居其后,陷于尴尬境地。因此,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智育的力度可能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的;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有了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为代价的。科学文化固然重要,但若德与才不能兼备,就难以保证今后人生不走歪路。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我们要重视对自己德与才的培养,为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彩典故:

子路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