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吴国左丞相周处,年轻的时候,是个凶狠好斗的人,被乡人视为祸患的恶少。那时他的家乡义兴水中有蛟龙,山中有白额虎,都很凶残,危害百姓,人们把周处与龙虎合称为当地的“三害”,而周处比龙虎更要凶。有人设计谋,劝说周处去把龙虎斩杀掉,实际上是希望把三害同时除掉。周处杀死了老虎,又去斩蛟龙,搏斗了三天三夜未见分晓,乡里人都以为周处与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互相庆贺。结果,周处却从水中浮上来了,听到乡里人互相庆贺的声音,才知道乡亲们痛恨自己,深感惭愧和悔恨,从此有了改过自新的念头。他从义兴到吴郡去找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陆机不在,他只见到了陆云,便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打算改过自新,但怕光阴虚度,终无成就。”陆云开导他说:“古人非常看中早上明白了真理、晚上死去也不可惜的道理,何况你的前途并不坏。人最可怕的是不能立志,有了坚定的志向,还担忧什么美好的名声不会显扬呢?”周处于是努力改过自励,终于成为品德优秀的人,他不仅在东吴官至左丞,在西晋时还做过太守及御史中丞等官。
郭琇回头
清康熙年间的湖广总督郭琇,在为官之初也曾满身恶习为民所痛恨。他在任吴江县令时,为官不廉,巡抚汤斌准备弹劾他。郭琇听说后,就去找了汤斌,请求汤斌给他一个月时间改过自新,如果到时不痛改前非,任凭处罚。汤斌答应了他的请求。郭琇回来后,叫役吏挑水把县衙大堂及自己的内室统统洗刷一遍,以此向百姓表示将重新开始做起。此后,他果然严格自己的操行,为全县做出表率,使县内弊端绝迹,民风走向淳朴,他为官廉洁的名声也在东南各县传扬。后来他被调至京城任御史一职,在任期间,他弹劾了治河大臣靳辅治河无功,弹劾大学士明珠、余国栋结党营私,和其他一些不法、失职的官吏。一时间,郭琇方正严峻、刚正不阿的美誉使京城的贪官污吏不寒而栗,朝廷权贵见了他不敢正视。康熙帝巡行至德州时,见郭琇在路旁接驾,于是,便对内阁大臣说:“郭琇从前在吴江任县令,百姓至今还在感戴、颂扬他的功德。这个人的特点是有胆有识,不结党营私,可以授给他湖广总督的职务。”由此可以看出郭琇这个人的风纪与气节。他初任吴江县令时的那段不光彩记载只是年轻时的失误,经过汤斌的警告训诫,使他重新走上正途,并成就了他后一阶段的功名。
当代镜鉴:勇于面对错误
孔子要求当时那些上层人物们所学习的内容和道德修养(如忠信)都有时代和阶级的特点,有些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了。但是,一个人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风度,交友要慎重,勇于改过等等观点,对今天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尤其是对青少年,知错能改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怕犯错误,人们要求不犯错误;但是,这里首先要说的却是,人都会犯错误,应该允许人犯错误。对于每个人来说,世界的每一处地方、每一种事物,一开始都是未知的;你要在这个世界立足,你要生活好,就需要勇敢地去探索、尝试。曾有位哲人说得好:“自古成功在尝试。”而探索、尝试,就不能不犯错误。怕犯错误,就不能“经风雨”,不敢“见世面”;“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怕跌跤摔跟头,永远不敢尝试,能有什么出息呢?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在我们知道,就是修成了圣贤,也会偶有过失,甚至犯下大错误。列宁说:“只有死人才不会犯错误。”在漫漫人生路上,由于我们认识能力有限,性格上的弱点,我们时不时会做些傻事、蠢事、错事,这时我们就应该有孔子“过则勿惮改”的态度。并且,越早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会将损失减小到最小的范围。
这些是很明白的道理,可实际生活中,人们还是常常会违背这个道理行事。我们不是“过则勿惮改”,而是有了错误,特别怕承认,怕去改正。总是会给自己找百条、千条理由来辩解,或者文过饰非,千方百计地打掩护。这就像一个剃头师傅,不小心在人头皮上割了一道口子,便急忙用一根手指盖住。又割了一道,又用另一根手指盖住……最后苦叹:“若是千手观音就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与维护自己的所谓面子有关,二是怕担责任。
其实,为维护面子而坚持错误的人是愚蠢的人,他们会因为固执错误而真正丢了面子。至于说到责任,如果为逃避责任而避重就轻,或诿过于他人,这样做只会表现出自己的怯懦、自私和不诚实。
伟大的人也会犯错误,但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从不掩饰错误,而且勇于改正错误。这不但不会损坏他的形象,反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