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仁-第一章 为仁由己: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

中华圣贤经典——仁[电子书]

孔子曾经问他的学生子路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爱好长剑。”孔子说:“我并不是问你这个,而是说凭你的才能,加上努力学习,你的能力就没有人能比得上了。”子路不解其意,便问道:“学习也有好处吗?”孔子列举了不少的事例向他说明学习的好处。孔子说:“一个国君手下如果没有善谏的官,他就闭目塞听,政事就会出差错;一个士人如果没有一个善于教诲的朋友,品德就会有缺陷;木材打上墨线才能锯得直,人接受规劝才会无所不通。从师学习,而又好问,哪有不成功的道理?而毁仁弃义,厌恶士人,离犯罪就不远了。所以想做贤能的人,不能不学习。”子路又问孔子:“南山上生长的竹子,不用揉搓本身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用,可以射穿牛皮,又何需学习呢?”孔子听了,沉静地答道:“如果把箭的末端粘上羽毛,把箭头磨得锋利,那不是会射得更远吗?”子路听了孔子的一番话,佩服得赶紧弯下腰拜道:“我恭敬地听从老师的教诲。”孔子的话向子路表达出这样的思想:学习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技术知识的学习,二是道德的培养。这两方面都具备了,就是笃信好学,才能使自己修好仁德。

君子不可以不学习

一天,孔子在家闲坐的时候,对他的儿子孔鲤感叹地说:“君子是不可以不学习的,与人会面不可以不修饰,不修饰仪容就会显得不整洁,仪容不整洁就显得对人不尊重,对人不尊重就等于失礼,失礼就不能立于世。那些站在远处仍显得光彩照人的,是修饰有整洁仪容的人;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洞明的,是胸中有学问的人。就像地势低洼的地方,雨水聚集在那里,就会长出水草,从高处看,谁会知道这不是从地下喷涌出来的泉水呢。”

孔鲤听完以后,问道:“那么父亲的意思是说君子一定要善于修饰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经常教导我说,君子只要保持本质就可以了,不需要讲究文采吗?”

孔子说:“鲤呀,你还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文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文质彬彬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如果一个人过于质朴,缺少文采的话,他就会显得粗野,流于粗俗。但是也不能太讲究文采,如果一个人太过于追求文采,文采多于质朴的话,他就会流于虚伪、浮夸、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什么仁德的。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这才是个君子啊。”

当代镜鉴:学习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都是读书的社会,是书籍大放光彩、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不读书,何以获得丰富的知识?不读书,何以跟上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读书,何以安身立命?在这样的社会里,放弃读书无异于放弃生存。

俗话说:“有书不读子孙愚。”轻视书本知识,读书无用的观点不仅错误而且有害。

可以说在每个名人成功背后,都有一段“三年不鸣”的读书生活。所谓“穷经皓首”是改变现状的不二法门。只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孔子说,他十五杂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在他成为一代宗师之前,他经过了漫长的知识储备与积淀的过程。

著名学者、国学大师陈寅恪,为了成就一番事业,在39岁之前不谈感情私欲,一心攻读,终于学有所成。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爱书如命,l950年从美国返回祖国时,柳条箱里没有装奇珍异宝,而是装了800公斤的书和笔记本。美国人硬说其中藏有很大的机密,强行扣留了他的全部行李,并非法将他逮捕。

“香港船王”、“世界八大船王”之一的包玉刚爵士也很喜欢读书,他之所以能够称王于海上,是因为他刻苦钻研、勤奋不已,有极强的求知心和事业心。海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巨轮在汪洋大海上航行,需要千头万绪的航运经营知识。从银行业半路出家的包玉刚,是怎样从外行变成内行以至专家的呢?他的回答是:“看看书嘛!”仅仅几个字,看似轻描淡写,细品则意味深长。

包玉刚好学不倦是出了名的,他在上海时就自修英语,当时只觉得也许学了有用,结果来到香港果然用上了。他的英语早已登堂入室,但一有空仍请老师补习,一生从未间断。包玉刚认为,读书能让精神有所寄托,也能安慰自己。学习可以增长知识,而知识是做人和事业必不可少的养料。因为包玉刚博学多才,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都向他授予了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名人的成功无不是因他们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博览群书使他们视野开阔、头脑灵活。书籍不仅是他们的朋友,而且是他们的终身伴侣。相反,那些知识面狭窄的人往往变成头脑迟钝、思路狭窄、耳目闭塞的人。因此,爱读书,养成读书习惯,这是进行知识储备的重要原则,也是成功的重要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