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仁(4)

中华圣贤经典——仁[电子书]

第三章 仁者爱人:为人处世中的行为准则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人们要想自己站得住,必须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要显达,也必须让别人显达。也就是说,在自己站起来时,要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尽量使别人也站起来,这里应该包括在生活上、财力上接济帮助别人,也在道德上、修养上影响帮助别人,就是推己及人、积极为人的意思。这样做了,就是向为仁的路上走了。这是一种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的人生观;是一种有利于别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进取、无私无畏、与人为善的献身精神;是一种为人处世中的行为准则。

1.推己及人,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国学链接:仲弓其人

仲弓,鲁国人,冉氏,名雍。《论语注疏》卷5引马融曰:“雍,弟子,仲弓名,姓冉。”根据《史记索隐·仲尼弟子列传》引《家语》,仲弓是:“伯牛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岁。”

诸子之言:

“推己及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在《论语·雍也》中,子贡与孔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假如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可以算作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能够自立,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自立;希望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关于“仁”的重要思想,在他看来,能够做到“推己及人”的人,才算是“仁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一方面用放大镜来观察他人的行为,对别人评头论足;另一方面却又放纵自己的行为,毫无标准规范限制可言。殊不知,你在用放大镜对待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会用放大镜看你,由此产生的冲突可想而知。这就引出了“推己及人”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也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对方的情绪和意愿,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所不愿承受的事物,也不要把这个事物强加在别人头上。

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所谓“君子有成人之美”,就是要成全别人好事,主动扶持别人成功。这才能说真正做到了推己及人。

延伸思辨:己所欲也勿滥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用这一句话来概括人生修养的道理。那么,己所欲,就应该施于人吗?庄子告诉我们:不是。

庄子笔下有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有只海鸟停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为它演奏音乐,给它喂牛羊猪各种肉。鲁侯的热情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鲁侯以为“己所欲”也是“鸟所欲”,他用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精彩典故:

郑板桥推己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