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仁(4)

中华圣贤经典——仁[电子书]

陈平忍辱苦读书

静观默察,以静制动,激而不怒,诱而不进,忍而不发,待时而动。“小不忍,则乱大谋”,智者,忍为上,忍者无敌,正如西汉名相陈平。

陈平小时候家里很穷,与哥嫂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陈平一门心思闭门苦读,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知识,也就耽误了农垦劳作,大嫂对此很有意见,认为陈平是个只吃饭不干活的累赘,经常辱骂他。而哥哥一直支持陈平读书,经常为了他和嫂子吵架。

陈平为了消弭兄嫂间的矛盾,面对大嫂的再三羞辱,一直隐忍不发。但是大嫂变本加厉,什么难听的话都说了出来,陈平终于忍无可忍,离家出走,打算浪迹天涯,四海为家。哥哥知道后十分着急,四处托人打听陈平的下落,终于找回了陈平。

陈平被哥哥追回后,不计前嫌,原谅了大嫂之前对他的辱骂。而他的哥哥因为这件事看出妻子的本性,打算休妻,这时陈平对他哥哥说:“大嫂也是替我着急,恨铁不成钢,怕我以后不成大器、遭人欺侮,这才时时刻刻督促我、警示我,我应该感激才是,从来没有怨恨过她。”哥哥这才打消了休妻的念头,此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后来陈平的美名传开,有一老人慕名前来,免费收陈平为徒,向他传授治国安邦之道。陈平学成后,辅佐刘邦,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让我们再来看看有名的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基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个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挥起大笔,写了一首诗寄给家人。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想出了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

后来张家人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家宰相肚里能撑船,吴家自然不愿太落后。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让吴家颇为感动,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就这样,两家人的争端平息了,两家之间,空出了一条足有六尺宽的巷子,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

当代镜鉴:忍耐是一种人生策略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电视剧的古装戏中经常出现,不论是正派,还是反面的领导,教育手下时,必须用这样一句话来强调。在民间,这句话也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隐忍,隐而不发,越是有伟大志向的人,在为其目标奋争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凶险艰难也就越多于常人。时运不至,时机不到,就必须有足够的耐性忍下去,再忍下去。同时,不断地积蓄力量,完善自己,修德聚贤,伺机而动。

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能够抵抗得住各种诱惑。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需要经历忍受磨难的,遇事急躁、沉不住气,难以成就自身的梦想。

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若察知别人心思,可以不说破,但不能不防备。“察见渊中鱼,不祥”这句话是说,窥见或料知一个人隐秘的心思,这不是件好事,因为这会造成自己和对方的不安,有时会造成灾祸。北宋名臣张咏曾说:“大小之事,皆需用智,智犹如水也,不流则腐。”而明代冯梦龙说得更明确:“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则为焦土,人无智,则为行尸。”如果人仅仅贪恋一时之利,则不为智者所取。欲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舞台上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

生活中,往往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的事情,比如工作的调动,环境的变迁等等。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逞匹夫之勇。

从某种意义上说,忍耐是为了保全人生的一种谋略,是一种弹性的前进策略,就像战争中的防御和后退有时恰恰是赢得胜利的一种手段。

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