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仁(4)

中华圣贤经典——仁[电子书]

5. 祭祀也是报恩。

感谢有恩于自己的一切,并加以定时祭祀是古代中国人的特点。北京的太庙、天坛、地坛、社稷坛是皇帝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老百姓家里则供有“天地君亲师”牌位,逢年过节还要拜财神、灶神、门神;民间还有菩萨庙、娘娘庙、妈祖庙、土地庙等。《礼记》上曾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祭祖的意义在于“报本反始”。李冰祠、关帝庙是人们崇拜报答李冰父子、关公恩德的见证;人能成神,在于他们造福后代、恩泽众人,这点上尤其体现出中国人的感恩思想。

总之,感恩犹如巨大无形的网,遍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到政治、经济、祭祀、爱情等生活领域的各个层面。对古代中国人而言,记住一个人的恩情是至关重要的,为感恩而牺牲性命财产是儒家文化所鼓励倡导的,因此感恩意识的最大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

精彩典故:

改变世界历史的报恩故事

这是一则真实的报恩故事。一天,一位名叫弗莱明的英国农夫正在田里干活,忽然听到附近沼泽地传来呼救声。农夫赶紧扔下手中的农具奔向沼泽地,只见一个小孩正在泥潭中挣扎,眼看淤泥已淹没到了他的腰部,农夫顾不得多想,跳进泥潭救起了小孩。

第二天,一辆豪华小汽车停在了农夫劳作的田边,一位风度优雅的英国贵族下车后向农夫自我介绍说,他是被救小孩的父亲,他是特意前来致谢的。“我想给您一笔钱,报答您对我儿子的救命之恩。”这位贵族说。没想到,农夫一口回绝:“谢谢!不过,我不要您的酬金。”

这时,农夫的儿子从远处走了过来。“这是您的儿子吗?”贵族问。“是的,先生。”农夫回答道。贵族说:“如果您愿意,可以让我把您的儿子带走吗——我可以给他提供最好的教育。”农夫想了想,答应了。

多年以后,在这位贵族的培养下,农夫的儿子成了一位享誉世界的医学家。恰好,贵族的儿子因肺炎病倒了,但幸运的是,此时世上已有了青霉素,通过注射青霉素,他捡回了一条命。

那个贵族名叫伦道夫·丘吉尔,他的儿子便是在二战期间担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战胜纳粹德国的温斯顿·丘吉尔。而农夫的儿子,则是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因在医学界的杰出贡献,于1945年荣获诺贝尔奖。

这是个典型的恩恩相报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改变了世界历史。

“滴水之恩,当涌泉想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施恩与报恩未必能改变世界历史,但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而在得到别人帮助后知恩图报——更广义的报恩是回馈社会——相信世界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当代镜鉴:感恩是一种智慧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他人。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以报。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感恩是做人的一条最基本标准,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俗话说:“饮水思源头,吃果拜树头。”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正是“感恩知福,饮水思源”的道理。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我们就坐享众人的付出与恩惠。饮水思源乃是人生、事业与道德的根本。科学巨匠牛顿曾说:“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第35任美国总统甘乃迪也呼吁美国人民:“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他们的话何尝不是感恩精神的流露与发扬?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有许多人为我们织就幸福。做人要知福、惜福。一流清浅,一定有源头活水,一棵大树,一定有泥土滋养。人生在世,不也会感受到来自人海的千丝万缕的恩情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了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她笑着递给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那位昔日年轻美貌的女子没有看懂那几个字,她已不再记得那个男孩和那杯热牛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