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仁-第四章 以友辅仁:社会交际中达仁之道

中华圣贤经典——仁[电子书]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我们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有了这两条,就有了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这段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尊重别人,也能为自己赢得尊重,同样,要获得别人的关心帮助,首先你要学会关爱他人。一个懂得关照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照,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在互帮互助中,在爱的奉献中,生命才能充满无限的力量。

1.结交益友,相互切磋可成功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闻、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与虚伪做作的人交朋友,与谄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油嘴滑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国学链接:谅的两种用法

宋代邢昺在《尔雅义疏》中说:“谅,谓诚信。”朱熹则在《论语集注》中说:“友谅,则近于诚。”孔子这句话中的谅即诚信义。谅还有一种意思,即固守小信、固执,由褒义而转向贬义。朱熹注:“谅,小信也。”清代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说:“谅者,信而不通之谓。”而《论语·宪问篇》中“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和《论语·卫灵公篇》中“君子贞而不谅”之谅即此义。同为谅,是哪种意思要视文句而定。

诸子之言:

“友直”,是讲真话的朋友;“友谅”,是个性宽厚、为人诚信的朋友;“友多闻”,是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朋友。对自身修养无益而有害的损友亦有三种,“友便辟”,是指有特别的嗜好,或者软硬不吃、不经意间便会将他得罪的朋友;“友善柔”,是个性软弱、依赖性强,缺乏个人主见甚至一味迎合于你的朋友;“友便佞”,则是专门逢迎拍马的朋友,通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于己无益。

《佛说·孛经》中提到,“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其中,如花、如秤的朋友便是孔子提及的损友的另一种表述,如山、如地的朋友则是益友的另一种概括。

延伸思辨:从交友到为人

社会是一个大圈子,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人打交道,交友也就成为我们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活动。那么,如何交友呢?孔子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很有借鉴价值。在这里,孔子以三喻多,益、损之友自然不只各有三种。孔子这里突出强调,交友要看对方人品、人格怎么样。孔子绝非随意泛泛而谈,而是以他的人生阅历、人生智慧告诉弟子们,应该以什么样的人为朋友,为同道。“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就“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的路好了。

现代人择友、交友大多仅凭两条:一是情感,二是利益。从情感出发,本该充分肯定,但实际情况十分复杂,有时情感会蒙蔽双眼和心智,背离原则。从利益出发,比比皆是,但却应该完全否定。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者,不在少数。《说苑·杂言》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亦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应引起世人重视。

孔子虽然说的是交友、择友之道,实际上也是在说一种为人之道。当人们用正直、诚信、博学多识作为自己择友的原则,而力戒与那些“损者”为友的时候,事实上也在为自己、为对方确立了一个做人的道德目标和行为准则。只有自己在道德上努力做到正直、诚信,并且不断追求广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会得到朋友的认可,也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人是容易受环境和他人影响的。所以我们自古珍视益友。交友必须选择对象,也必须善于识人。人生能多几位益友,实乃幸事。损者三友,益者三友。至于如何去看人,那就全凭你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内在修养了。

精彩典故:

吕岱哭友

交到好朋友可以使你的道德品质、学业事业都有所进步,而交到不好的朋友,不但对你的道德、事业等没有帮助,更有甚者,会使你走向犯罪的深渊。朋友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可能会比父母、老师的教导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