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仁(4)

中华圣贤经典——仁[电子书]

4.与人为乐,不迁怒于人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雍也》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哪个最好学?”

孔子回答:“我有个学生叫颜回,从来都不把自己的怒气迁移到别人的身上,知错就改,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但是他不幸早死。颜回死了,再也没有这么优秀的学生来继承、传播我的理想了。”

国学链接:颜回的地位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岁(据熊赐履:《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崇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治者封赠有加,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诸子之言:

颜回在《论语》中多次受到孔子的夸奖,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程颐在《颜子所好何学论》中指出:“颜子所独好学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好学近乎智。有怒不迁向他人,有过失不重犯,正是一种人生大智慧。看似简单,真正做却难乎其难。

朱熹对不迁怒的解释是“怒于甲者,不移于乙”。徐醒民教授在《儒学简说》中认为:“不迁怒的迁字,可作移字讲,但不能照古注把这句话讲成:‘怒于甲者,不移于乙’。不迁怒是指修道而言,不是讲普通人的修养。《礼记中庸》:‘率性之谓道’。率是循的意思。循即依顺。性是人的天性,人人天然而有此性,具足一切智能道德能力。依顺此性,则一切智德能力自然现前。率性率到极致,便为圣人。但因吾人举心动念,昧于此性,转为俗情,依顺喜怒哀乐种种情绪,任其发展,遂使智德能力不能发生作用,于是乃有种种愚昧之举。颜子能在动念之际,一见喜怒哀乐等情绪之起,即能克制于第一念,不使其移于第二念。如此不迁怒,才能控制情绪,才能率性。”

延伸思辨:怨天尤人也是迁怒的一种

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的时候怨天,这是普通的事。说到“怨天”,如韩愈所说的,一个人“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这是自然的现象。又如司马迁《史记》中对《离骚》的评论:“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澹,未尝不呼父母也。”这里所指的“穷”,并不只是没有钱了才叫做“穷”。一件事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就叫做穷。此时往往情不自禁地会感叹:“唉!天呀!”身上受了什么难以忍受的痛苦,往往就脱口而出:“我的天哪!”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人到无可奈何的时候,心理上就逃避现实,认为这是上天给我的不幸。“尤人”,就是埋怨别人、诿过于人,反正是“我没有错”。古时平民文学中有一首诗说:“作天难作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像这样,天做哪一种天才是好天呢?做天都难做,何况做人?

其实,在生活、工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和“上天”、命运本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怨天尤人只能说明你不敢面对现实,找各种理由、借口替自己开脱,这也是一种迁怒,对现实生活没有太大的益助,充其量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只有控制情绪、直面困难,努力寻找解决的途径,才能走上成功之路,最终登上人生、事业的巅峰。

精彩典故:

刘备迁怒

说到迁怒,三国时的刘备是个极为典型的例子。在刘备避居新野时,帐下有个军师叫徐庶,此人是个孝子,由于老母被曹操接走,只得前往曹营。刘备心中不舍,而嘴里又不能说,于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双方分别后,刘备不忍离去,遥望着徐庶的背影渐渐消失。这时他突然发现,有一片树林遮住了自己的视线,就赶忙让士兵伐了那片树林……于是就有了“徐庶走马荐诸葛”。因为不能再看到徐庶的背影,竟迁怒于树林遮住了视线,于是伐掉碍事的树林,以求多看徐庶一眼。也许正是这样的迁怒,将一个“爱才”、“惜才”的人君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正是此次迁怒,为其留下了“可事之君”的美名,以致日后帐下人才云集,成就蜀汉大业,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然而,也正是因为迁怒,毁掉了他一生克复中原,复兴汉室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