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义(6)

中华圣贤经典——义[电子书]

孔子得知家中的马厩着火了,第一句没有问马的损失,而是问伤人没有。这就说明,在孔子眼里,“人”、“道义”的价值要比任何财富都重要。马棚烧毁了可以再盖,马损失了可以再买,但是人没有了,就很难找到了。可见,孔子把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然而古代的旧官僚却总喜欢将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心中没有百姓。明代李禾曾针对当时的时弊说了这样一句话:“才做些小官,便浑身是官态。”

现代社会为“官”,就要防“官态”,那种“官资不老,官态不少,官职不高,架子不小”,高高在上忘忧民,互相推诿踢皮球的领导者是为下属所深恶痛绝的。官态犹如撒在人际关系肌体中的沙粒,除了制造摩擦,使机体溃烂外,没有任何好处,可谓害人害己。从领导者的智慧角度讲也是不成功的。

精彩典故:

刘备以人为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七月南攻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举荆州降曹,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占荆州,刘备不从。于是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下取荆州,欲追击消灭刘备,迫使刘备弃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奔樊城(今湖北襄樊市)、战当阳(今湖北当阳县)、逃夏口(今武汉市汉口)。当时,刘备保护襄阳、樊城数十万百姓和辎重日行十里一路南逃,曹操派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势如破竹,形势十分紧迫。为此,关羽给刘备提了个建议:“宜速行保江陵(县名,今湖北宜昌市江陵县),今虽拥大众(指老百姓),被甲者少(指军队人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刘备回答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凡成大事的人,必须以人为根本,今天老百姓都自愿归我,是对我的信任,我怎么能够忍心抛弃他们而去呢?他的军队扶老携幼,带老百姓一起走,虽然让他的军队遭受损失,但他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口碑,为后来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勾践笼络人心实现复国

会稽山一战,越国大败,国家危在旦夕,怎么办?越王勾践在含垢忍辱中,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他十分注意在两个方面笼络人心。

1. 广招贤才,善待人才

被围会稽山,勾践事急而求谋臣:“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几乎等于在说“分半壁江山给你”,这就让那些渴望建功立业的有志之士怦然心动。面对文种“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的责问,勾践并没有龙颜大怒,大发雷霆,而是冷静地采纳。面对逆耳忠言,他不愠不怒,使得文武群臣誓死效命。文种的责备,使勾践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要想复兴越国,必须要广招人才,为我所用。当他结束了在吴国漫长的屈辱岁月,回到国内,对那些明达事理的人,“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为自己复国提供了人才上的保障。

2. 发展生产,安抚百姓

会稽山大败,国将不国,为安抚民心,勾践先下诏罪己:“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深深的自责,谦卑的言辞,也使得百姓为之动容!“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抚恤战后苦难中的百姓,率领百姓休养生息,从而抚平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创伤。

为了富国强兵,勾践还大力发展人口,减免赋税,即便是孤儿寡妇、生病的、穷苦的,也会让官府悉心照顾。同时他又以身作则,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不是亲自种出来的粮食,不吃;不是他夫人织出来的布,不穿。就这样,勾践一直以民为本,广揽人心,使得复国大业得以完成。

当代镜鉴:管理要人性化

在现代企业中,领导者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者应该把“以人为本”中的人视为员工群众,通过尊重、理解和关心员工群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用道义治人,充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华人企业领袖施振荣十分推崇“人道”。他认为人性本善,应该充分调动人的性之善,使其发挥积极性。他一直提倡人的宽容和信任,允许别人有犯错误的机会。最难得的是,他可以把自己的大权旁落,并且给予别人鼓舞。施振荣曾经说过:“创业30年,我其实一直在经营人性。结果是,宏基人才辈出,王中生王,宏基也成为全球企业的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