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义(6)

中华圣贤经典——义[电子书]

他们的言行是“大义灭亲”的典范,所以,管理者要想经营好一个家族企业,就应该在三个方面注意一下:

1. 强化企业目标优先原则。凡是与企业目标有冲突的人事,无论亲疏远近,一律服从企业目标。

2. 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

3. 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

管理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路健康、稳步地发展。

9.功成身退,赢得潇洒人生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

译文:老子说:“水碗已盛满,不如停止下来。捶打(金属)使它尖利,难保长久(必遭挫败)。金玉满堂,没有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傲,自己招灾。功成业就,退位收敛,是合于自然规律的。”

国学链接:关于《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共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诸子之言: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三年学,不至于榖,不易得也。”读书不含任何功利思想这是很难得的,也就是说人不要太贪恋名利。领导也一样,到达一定高度时,就不能过于贪恋名利,应该知道取舍。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在老子看来,社会上的一切纷争都起源于人的“不知足”。为政者要想保全自己,就应该看淡功名利禄,在必要的时候退一步。退一步有时也是进一步,当放则放,知进退,这是领导者应该有的智慧。

延伸思辨:明盛衰,知进退

老子看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即事情发展到极端,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如果人不知足,就会遭致灾祸,就像水过满则倾溢,器具太敏利就会折断一样。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老子提出的人生信条。这种“功遂身退”,老子认为是符合天道变化的。

身进而心退,对于沉浮宦海的人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很多人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正是“身进”之后的无限风光,说到底就是贪心所致。尽管在进退的问题上,理性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但是感情偏把他引向另外一方。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个领导一旦被贪心所蒙蔽,不知道进退的智慧,就很容易招致不幸。因此,领导要想在身处人生的风口浪尖不至于被吞噬,就应该有全身而退的魄力。

精彩典故:

商鞅不知功成身退

战国时代的商鞅仕秦孝公时,以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的功绩,奠定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同时巩固了秦国的统治。然而,他却不幸触犯了秦孝公。

当初,商鞅为孝公断然采取极其严厉的政治改革措施,虽为秦国政治清明、富国强兵作出了根本贡献,但改革也触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一时间在朝野上下树起了无数政敌。但是因秦孝公一直支持他,所以他变法的阻力不是很大。但与此同时,他也使孝公感到威胁。于是孝公生前故意传位,以试商鞅对他是否忠诚。尽管赵良引用“以德者荣,求力者威”之典故力劝商鞅隐退,可商鞅在“退”字上欠火候,不以为然、固执己见。最终,孝公将他架空,政敌也伺机报复,当秦孝公一去世,反对派们在新王即位后,纷纷策谋陷害他,他终以谋反罪名被处以五马分尸的极刑。商鞅一世荣华顿时化为乌有,死后仍骂声不绝。

魏舒隐居不做官

宋代的处士魏舒,隐居不做官,曾经做诗表露自己的心迹,诗中写道:“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宋真宗多次下诏书征召,他都不出任,并且对来使说:“九重丹诏,休教彩凤衔来;一片闲心,已被白云留住。”皇上嘉奖他的志向,于是不再征召他。魏舒最后就死在了岩石之间。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肯闭门自处,给自己留有余地。

当代镜鉴:于退让中保全自己

隐退是全身远祸的一个方法,它更彻底、也能更有效地自保平安。所谓急流勇退、功成身退,便是领导者明智的生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