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信-第四章

中华圣贤经典——信[电子书]

王通(584—617),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出身在官宦世家,王氏家学渊源深厚,所以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中说·立命篇》有“夫子十五为人师”的记载,可见王通少年时即精通儒学,学问极好。新、旧《唐书》中称其为隋末大儒。

诸子之言:

王通说:“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这是在对人们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处彼此真诚的重要性。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那么不用多说什么也会相互信任。

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则进一步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缺失的严重结果。他在《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中说:“自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自己对自己不诚实,是对自己内心的欺骗,如果与人交往没有诚心,那么则是没有道德的表现,并且还会增加别人对自己的不满与埋怨。

延伸思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真心

一些管理者觉得管理是一件劳心费力的事,很难取得成效,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以诚聚才”的道理。也就是说管理者缺乏“真诚”的心态,而是怀着“利用”的心理来管理下属。这样管理自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下属不是傻瓜,如果总是对下属怀着“利用”的心理,那么时间一长,下属自然就会发现上司的用心,这时,他们就会感到失望,觉得自己这样为工作卖命不值得,进而产生应付的心态来应对管理者。于是,他们在工作中就会表现得虎头蛇尾,碰到事情互相推托,遇到责任互相推诿,遇到荣誉争相邀功等等。这样下去,总有一天,管理者会面对无人可管的局面。

精彩典故:

燕昭王以诚揽才终成大事

战国时期,燕昭王即位时,燕国可谓是一穷二白,刚刚经过内乱又差点被齐国消灭。于是燕昭王四处招揽人才,但是燕国地小人稀、国力不强,有能耐的人都不愿意来。

昭王无奈,去请老臣郭隗出主意。郭隗问:“人家来你这里都有什么好处呀?”昭王说:“地位、金钱、美女,我早就准备好了。”郭隗说:“先把这些都给我,你就能招到贤才了。”昭王怒了:“就你!?凭什么呀?!”郭隗:“你别急呀,我给你讲一个故事。”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想要千里马。他派人到处散布想花重金购买千里马的消息,可是三年都没人给他送过来一匹。后来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说:“您现在又不缺钱,您缺的是马。人家听说您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果然,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君就得到三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你既然许给人才那么优厚的条件,就应该兑现它,以表明你的诚意,要是现在燕国本国的大臣待遇都很低,你怎么显示出你的诚意从而招到人才呢?要真想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如果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那么比我高明的人一定会被你的诚意所打动,从而纷至沓来的。”

昭王觉得有道理,就给郭隗盖了一栋大别墅并拜他当老师。消息传出,震动四方。不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国成了群贤聚集、智星灿烂的“人才高地”。二十八年后,燕以乐毅为上将军,率兵攻下齐国七十余城,破齐都城临淄。燕昭王在位的三十二年,是燕国最强盛的时期,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诸葛亮以诚待兵深得军心

三国时期,征战连年。有一回,蜀、魏两军于祁山对峙,诸葛亮所率领的蜀军只有十多万,而魏国的司马懿却率有精兵三十余万。

两军交锋时,蜀军原本就势单力薄,偏偏在这紧急关头,军中又有一万人因兵期将到,必须退役还乡,一下子少了许多兵力,对蜀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服役期满的老兵也都归心似箭,忧心大战将即,可能有家归不得。两相权衡之下,将士们向诸葛亮建议,让老兵延长服役一个月,待大战结束后再还乡。

这似乎是最好的办法了,但是诸葛亮却断然地否决道:“治国治军必须以信为本,老兵们已为国鞠躬尽瘁,家中父母妻儿望眼欲穿,我怎能因为一时的需要而失信于军、失信于民呢?”于是下令所有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