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是交友之基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都渴望在芸芸众生中找到知己。但是,在择友、交友、待友时,我们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诚信,正如《论语·学而》中所说的那样:“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只有这样,我样才能获得“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般的珍贵友谊。
除了以信相交,我们还要以诚相待,只有对朋友推心置腹,才能彼此互相信任。同时,我们还要结交那些正直、守信、真诚的朋友,而不要结交谄媚逢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善于花言巧语的朋友,也就是说要“君子之交”而不要“小人之交”。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总之,讲诚信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德不孤,必有邻:诚信的人朋友遍天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亲近他。”
国学链接:孔子有弟子三千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可以说是“德不孤,必有邻”的典范。
诸子之言:
所谓“德不孤,必有邻”,也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有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自然会影响周围的人,吸引周围的人成为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易·坤·文言》中说:“敬义立而德不孤。”三国时期吴国的经学家虞翻说:“西南得朋,乃与类行,故德不孤。孔子曰‘必有邻也’。”朱熹在《朱子集注》中也对孔子的这句话做出了解释:“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他们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动的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也就是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无论时空相隔多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三千弟子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师从于孔子,本身就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
延伸思辨:近朱者赤,近墨者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是善良的,人们的性情也很相近,但是因为习染不同就会变得相差很远。所以,为了不使自己误交损友、沾染不好的习惯,交友也应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语源自晋·傅玄《太子少傅箴》,原文中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意思是说,靠着朱砂的物品会逐渐变红,靠着墨的物品会逐渐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学好,可以见贤思齐,而接近坏人则很容易使人变坏。
生活的环境如同一个大染缸,会将形形色色的人同化于其中。一个人处在修心、重德、正气的环境中,他会受到身边人们的言行教化,自觉地约束自己,使自己不断长进;相反,一个人处在道德颓废、弄虚作假的环境中,他也会受到身边消极观念的影响,使其正邪不分,随波逐流。所以,交一个道德高尚的好人为朋友,人就能在朋友处获得人格的熏陶,道德的感召,自然是受益无穷。相反,如果与道德低劣、不学无术的人做朋友,那就有可能在损友处受到意想不到的牵连和伤害,甚至误上贼船,无可救药。
精彩典故:
季布一诺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会设法办到,许多人都因此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季布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还冒着灭九族的危险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朱姓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侯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可见,一个人诚实守信,自然朋友遍天下,自然能够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帮助。
当代镜鉴:诚信才能获得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