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信-第二章

中华圣贤经典——信[电子书]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信是修身之道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反省自己,做到完全真诚,那么得到的快乐会是最大的。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外在的道德约束机制并不是时时刻刻存在的,要做到诚信无欺,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我们自身进行道德修炼,也就是说要做到“慎独”,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守信不移。

曾国藩生前在留给子孙的遗嘱中就写道:“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所以,我们必须始终不渝、谨小慎微地坚守自己诚信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才能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获得内心的快乐与安宁。

1.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德行先于才能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国学链接:何为“孝悌”

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并且,“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互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和尊敬。

诸子之言: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在《论语·泰伯》中,孔子也提到了德和才的关系:“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意思是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那样美好的资质,如果骄傲吝啬,那么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对此,胡适先生曾解释说:孔子的人生哲学注重养成道德的品行。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作为基础,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宋代大儒司马光也指出:“德者,才之帅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那么圣人连看也不会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才。如果二者不可兼得时,德是熊掌,才是鱼。孟子舍鱼而取熊掌,圣人舍才而取德。

延伸思辨:重视品德也要尊重人才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要求学生做到德才兼备。孔子对弟子的教诲可谓用心良苦。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不讲诚信、品质败坏,那么他对社会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反之,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了点,但他只要虚心好学,提高自己,也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

当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如果一个人徒有良好的品德,但是才华却不足也是不行的。只有两者结合,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合格的人才。

精彩典故:

老商人妙选接班人

明朝时期,有一位开小饭馆的老商人,自己感觉一天一天老了,于是决定把小饭馆交给儿子们来管理。

他仔细观察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机灵,常有一些鬼点子;小儿子性情憨厚老实,只知道读书,很少管家里的事。他想了很久,也不知道该把小饭馆交给谁才好。

66岁生日那天,他的三个儿子都来给他祝寿。家宴结束后,他把儿子们叫到书房里对他们说:“我老了,怕是活不了几年了,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突然死掉。我这辈子就留下这么一个小饭馆,我想在你们当中选一个合适的人来管理它。我想了好久,想出了一个非常公平的办法。”

这时,老人吩咐家里的仆人搬来三个已经装好土的花盆,然后拿出三粒种子放在桌子上,清了清嗓子说:“这是我精选的花种,你们在这里任选一颗种在花盆里,半年以后拿来给我看。到时候,谁养的花最令我满意,我就把饭馆交给谁。但是要记住,只能用我发给你们的种子和花盆里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