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信-第一章

中华圣贤经典——信[电子书]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立人之本

《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人在群体中生活,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这就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道理。

孔子以后,孟子把信与诚相连,称“诚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从天道诚信来进一步说明人必须诚信的道理。天地之间,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的交替,花鸟鱼虫自然万物的生长繁息,都是真实的,没有丝毫虚妄;虚妄的东西,在自然界中是不能存在的。所以说,诚是“天之道”。既然自然之道真实无妄,人也应该如此。所以说,诚信是天道之本然,也是人道的根本。

1.言忠信,行笃敬:为人处世行得通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国学链接:子张

子张,即颛孙师(前503—?),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子张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在忠、信的思想上受孔子教育极深,他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在孔门弟子中,他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诸子之言: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

在荀子看来,信是君子诸多优秀品质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欲,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意思是说,君子能够做到品德高尚而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能使别人一定来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忠诚老实而可以被人相信,但不能使别人一定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多才多艺而可以被人任用,但不能使别人一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把自己的品德不好看做耻辱,而不把被人污蔑看做耻辱;把自己不诚实看做耻辱,而不把不被信任看做耻辱;把自己无能看做耻辱,而不把不被任用看做耻辱。因此,君子不被荣誉所诱惑,也不被诽谤所吓退,遵循道义来做事,严肃地端正自己,不被外界事物弄得神魂颠倒,这叫做真正的君子。这与孔子的君子之道是一脉相承的。

荀子还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与孔子所言“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貉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是同一个意思。

宋代理学家程颢在《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中也说过:“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可见“诚”对于我们做人、做事是何等的重要!

延伸思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我国传统道德一向强调“诚信为本”。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讲的就是守信在立身处世中的重要性。那么一个人无信、失信、寡信的行为主要有哪些表现呢?

一是“面诺而背违”、“阳非而阴是”。约定的事情随意违反,讲过的话随意改变。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二是见风使舵,左右逢源。奴颜婢膝,曲意逢迎。要么随声附和,要么缄默不语,一旦情况有变,立即翻云覆雨,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在这种人身上,当然找不到任何“信”的影子。

三是巧言令色,名实相悖。这种人热衷于做表面功夫,表面上冠冕堂皇,多方许诺,实际的作为却判若天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