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信-第一章

中华圣贤经典——信[电子书]

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虽然如此,但他仍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

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来伺机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

蔺相如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臣去见赵惠文王,说自己愿出15座城来换取赵国收藏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这件事让赵惠文王左右为难:要是答应了,怕上秦国的当,丢了璧又得不到城;要是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于是,赵惠文王就让蔺相如出使秦国,让他要么把璧带回来,要么把15座城池带回来。

蔺相如坚定地说:“如果完不成使命,我就不回来见大王。”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成阳,秦昭襄王接见了他。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秦昭襄王接过璧玉看了看,又高兴地递给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可就是不提换城的事。蔺相如见秦昭襄王毫无诚意。于是,便上前对他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只是不容易看出来,请允许我来指给大王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于是就叫侍从把“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就怒气冲冲地说:“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撞碎!”说着,他拿起“和氏璧”,对着柱子便做出要砸碎璧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把璧砸坏了,就连忙命令大臣拿出地图,把准备换给赵国的15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怕再上当,就说:“大王如果确有诚意,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王答应了。蔺相如回到住处,立刻叫一个随从,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偷偷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和他国在咸阳的使节,在大殿上举行隆重的接受仪式。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20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了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而绝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如果真有诚意的话,请先把那15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璧。赵国得到了15座城以后,绝不敢不把璧交出来。”秦王觉得有道理,不好治他的罪,只好放他回去了。

蔺相如没有对秦王这样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死守诚信,正是因为他懂得变通,才使得和氏璧安全地被送回赵国。

当代镜鉴:懂得变通,让信和义完美兼顾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我们向对方承诺一件事后,却发现这样做有违正义和良心。一面是信,一面是义,我们该如何抉择呢?这时我们常常会陷入思维的死胡同,以为鱼和熊掌只可选其一而不可兼得,其实只要懂得变通,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信和义也是可以完美兼顾的。

有一位老人临死前,将他的律师、医生和牧师全叫到床前,并分送给每个人一个装有两万五千美元现金的信封。

老人希望自己死后,他们能遵照自己的交代,将这些钱放到棺木里,让他能有足够的钱长眠于天堂。

不久之后,老人便去世了。

在入殓的过程中,律师、医生和牧师都将信封放在老人的棺材中,并祝他们的委托人能够安息。

几个月之后,这三个人在一场宴会中相遇。

牧师一脸歉疚地说,在他的信封里,其实只放了一千美元,他认为与其全部浪费在棺材里,不如将其中一部分捐给福利机构。

医生被牧师的诚实深深地打动,也说出自己把钱捐给一个医疗慈善机构了,信封里只装了八百美元。他也认为,与其把钱无谓地浪费掉,还不如用在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

这时,律师却对他们的作为,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

他慢条斯理地说道:“我把这两万五千美元全都捐给了慈善机构,但是我是惟一对死去的老朋友最守信用的人,我真的在信封里放入了全部的金额,因为我在这个信封中,放了一张面额两万五千美元,写了我的大名的私人支票。”

在这个故事中,律师用支票取代两万五千美元的现金,既保持了这笔钱数字的完整,信守了对老人的承诺,又让这笔钱发挥了更大的价值,坚持了大义。可以说,他是最守信用的人,也是最懂得变通最聪明的人。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信义不能两全的道德困境时,应该学一学这位律师的睿智,转换一下思维,稍加变通,那么困境就会不攻自破,信和义也可以得到完美的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