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之人,都喜欢别人认同自己,而厌恶别人与自己不同。喜欢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讨厌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是因为大家都想出人头地。要在存在出人头地的思想,又何尝能超越众人呢!我一个人的识见,不如众人才智太多了,因此顺乎大众的闻见,就能心安。想要做国君的人,徒求三王(即夏、商、周三代帝王,编者注。)统治国家的利益,而没有看到其中包藏着丧身的大患。这样做是用帝王的权柄为自己谋得侥幸之利,几乎都将身遭殒败,可以说万不存一。可悲呀,那些拥有国家的人却不自知!拥有国家的人,就拥有万物。拥有万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方能主宰万物。明白拥有万物而又主宰万物的是非物质,即“道”,那么岂止只能统驭天下百姓而已呢?这样的人出入天地四方,游于世界之中,独往独来,这就叫做独有。具有这样特立独行的人,就可称之为至高无上的人。
天地(节选)
[导言]
《天地》的主旨是阐述无为而治的主张,以表达作者治国的政治思想。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①;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②。故曰:“玄古之君天下③,无为也,无德而已矣。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④;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注释]
①天地,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
②原,本也。
③玄,远也。玄古之君,谓三皇以前帝王也。
④通,同也。
[译文]
天地虽然广大,皆不为而自化,在这一点上是均等的;万物虽然品类繁多,皆率性自得,可无为而治之,在这一点上是同一的。百姓虽众,做其君主的,只有一人。即无心无为者,可当此任。做君主的,必须以德为宗,物各自得,故无为而治之,可成全其自然真率之性。因此,玄古圣君,无为而治天下,可谓顺天下之德而成事。以道的观点来看待言论,则天下之君,以无为因任为正道;用道的观点来看待职分,则君道无为,臣道有事,君臣各守其职,各安其分;用道的观点来看待才能,则官有尊卑,能有优劣,能尽职而无私心,则天下之官治;以道的观点泛观万物,则万物皆率性自然,各以其无为对应道之本体。因此,与天地同一,就叫做德;至理无塞,恣物往来,同万物同行,就叫做道;君主虽说是治人,却能顺应人之本性,使人人率性自然而为,这样就可天下大治。百姓率性自为,自有艺能,不是外人强迫他所为,这样的才艺才算真技术。技术合于人事,人事合于义理,义理合于德,德合于道,道合于天。因此说:古代养育百姓之君,无欲而苍生各自足,无为而万物各自化,清静不扰,百姓便能安定。《记》这本书上说:“贯通于道而万事可成,无心获取而鬼神敬佩、听从。”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①!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②。无为为之之谓天,天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③,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④,沛乎其炒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注释]
①洋,借为汪。古书以水大为洋,皆汪之借。
②刳(kū)心,洗心。法道之无为,洗去有心之累。
③崖,借为乖,乖戾。
④韬,包容也。
[译文]
先生说:“道,是覆兽和托载万物的,万物得之以化生,可谓广大啊!当世之君主,不可不取法道之无为,洗去有心之累。率性而动,天机自张,就叫天,寂然无说而应答无方,如悬镜高堂,物来自照,这叫德,心无偏执,爱如雨施,利泽万物,就叫仁,让各各不同的事物各止其分,不引彼以同我,就叫大,也即包容万物,各任其自然之意。将彼我的界限打破,与物混同,就叫宽,顺苍生之为异,应万物之不同,心里包藏万千差异,就叫富。能禀持自然赋予的禀性就可为万物纲纪,德行既成,方可立功而济物,能顺于虚通之道,德行方足。不以世物屈节,其德完全。君子贤人,明子了以前十事,则能包容物务,心性宽大。德泽滂沛,故为群生之所归往。若能这样,便是无为。既不羡于荣华,故不贵于宝货。因此珠生于水,水索故藏之于渊;金出于山,不求故隐之于岳。不贪图财物,不索求富贵,假令寿年延永,不以为乐;性命夭促,不以为哀。富贵荣达,不以为荣华;贫贱窒塞,不以为愧辱。不把谋求一世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职分,不把统治天下看成是自己地位显赫。显赫就是炫耀。万物终将归于同一,死与生并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