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义(7)

中华圣贤经典——义[电子书]

立志小,眼光就比较短浅,志向自然不大,见识也就会小。所以就应有宽大的心境,立人生之大志。这样的人,才具有施行大义的气度,才能将自我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价值。

2.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小事情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谋。”

国学链接:何为谋士?

古时候相当一部分“学而优”却不能“仕”的读书人,常以“军师”、“幕僚”、“门客”等身份,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有时还会以死相报。

在春秋战国时谋士这么个职业很是兴旺,秦汉三国之时,谋士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汉唐时期谋士这个职业就开始有了细分,从政的称之为丞相、宰相;从军的就称之为军师,大致相当于后来的参谋长,诸如此类。后来,有部分谋士还被分流到了商业领域。

诸子之言: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一番话,对“忍”做了很好的解释。孔子说:“君子处世,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可以屈可以伸。屈节是因为有所期待,求伸是为了把握机会。因此,虽然忍耐受屈,但决不以毁坏节操为代价。要实现自己的志向,也不会拿原则去交易,这就是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宋人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有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也就是说,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这就说明了大勇和小勇的区别。能忍一时之辱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这才是真正施行大义的最高境界。

近人杨树达在《论语疏证》中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也道出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

延伸思辨:忍让不是软弱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包括对人对己两方面。对人采取宽容、忍让的态度,对己则采取克己的态度。《孔子》中直接提到“忍”的地方不多,其实“忍”包含在孔子的“忠恕之道”的“恕”中,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而要做到“恕”,就是“克己”,这就是忍。

孔子提倡“小忍”很有道理,因为和“大谋”比起来,“忍”就非常值得。但是孔子的“忍”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忍让和迁就。《论语·八倄》中记载了这件事:鲁国的季氏按名分是卿大夫,却享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八倄舞”。这在孔子看来,是严重的僭越行为,因此他愤怒地说:“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呢。”当自己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横征暴敛时,孔子大怒,说:“冉求不是我的弟子,你们(指其他弟子)可以敲着鼓声讨伐他!”

要做到能忍,会忍,忍得合乎道义,一是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善于审时度势,二是有极好的修养,要有很强的自制力。真正能做到能忍是相当不易的。

曾国藩说到自己的“忍”功,那是“打掉门牙和血吞”。宋朝人程颐说得好:“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孔子就是这样一位既深明大义,又识量过人的“能忍者”。

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手,有时候采用何种手段已不是关键,而如何保持好自己的情绪才至关重要。因为它将关系到你能否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存。

忍,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忍之有道。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含泪度日之举,而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但是这样忍不是没有原则的容忍。唐朝两位诗僧寒山和拾得曾有过这样的对话。寒山说:“如果有人侮辱我,嘲笑我,藐视我,伤害我,嫉恨我,欺骗我,我该怎么办?”拾得说:“你只需要忍耐他,顺从他,敬他,躲他,耐他,装聋作哑、默然对待他,冷眼看待他,如此结局。”

如此,我们在该忍的时候学会容忍,不但能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共处,也有助于我们以良好的心态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