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讲到了入世和出世,不仅很好地阐释了孔子学说的精髓——“仁义”,也概括了整个儒家学说的核心,即对于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进行深入地思考。这句话和《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脉相承的。相比于孔子,孟子的主张更强调儒家文化中的“力”,这“力”,便是孟子学说中强调的“大丈夫之气”、“义气”。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这个思想对于中国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早已深入华夏的血脉,是真正的民族信仰。
诸子之言: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在孔子看来,世界上有两种人生态度,也就是存在着两种处事哲学:一种是独善其身的人,他们“见到善就如同赶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见到不善就像手试开水一样急忙地避开;另一种却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子还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类人能够隐居以保持自己的志向,行仁义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卫灵公》篇中,孔子又评论卫国大夫遽伯玉,说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而五卷而怀之”。意思是说遽伯玉这个人很了不起,国家社会有道的时候就出来做事,担当大任务,但在邦无道、国家社会紊乱,他认为不能扭转时代转变的时候,就可以把自己像一幅画一样卷起来。孔子认为像他这样的人本身淡泊名利,才能有大的作为。
孟子曰:“人性本善,人兽不远,仅在一心。”“浩然之气,仁者无敌,尊贤而霸。”“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纯正的,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心中要充溢浩然之气。
《老子》也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不管做什么都要心存善念,也就是要像水一样,不争名夺利,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是大道义的重要体现。
延伸思辨:做事应量力而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句话是当时的专制时代,孟子与游说各国的君主实行仁义的宋勾践对话中的一句经典对白,如果得志造福天下,如果不得志自己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不仅提倡儒家学说的仁义,还点出了儒家学说的核心:即对于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
用孟子的话来看,这几者之间还有延伸关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仁由义,舍生取义”、“为民父母,与民同乐”、“浩然之气,仁者无敌”。
在现代社会,也可以这样理解:不发达的时候,做好自己就好了,做一个本分的人,使自己的修养素质得到提高,尽力而为。发达了,也要广做善事,为社会多出一份力,尽量多做好事,量力而为。
凡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是一种处世哲学。如果自己吃都吃不饱,又哪里有精力来从事公益事业呢?只有自己先保证了基本的生存,才有条件“乐善好施”,为公益事业尽一点力。当然,仅仅尽力而为是不够的,还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要能温良谦让,洁身自好又要能以天下为公而不以私利为重;有所不为,不处险地,要保留有用之身,以为天下担大任。这也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原则,即是外圆内方,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还要讲究策略和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精彩典故:
杨继盛铁肩担道义
明武宗死后,他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也就是明世宗。刚即位的时候,明世宗在政治上采取一些改良措施,但是后来迷信道教,在宫内设坛求仙,就不再过问政事。凡是迎合他信道的,都能得到重用,大学士严嵩,就是因为他善于起草祭神的文书,逐步取得了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的地位。严嵩并没有什么才能,他只知道奉承拍马,以此讨得世宗的欢心。他当上首辅后,结党营私,贪赃枉法,干尽坏事。当北面鞑靼部(蒙古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对明朝构成巨大威胁的时候,公元1550年,俺答带兵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北京城郊。明世宗派严嵩的同党仇鸾为大将军,统率各路援军保卫京城。严嵩担心仇鸾打败仗,指使仇鸾不要抵抗。结果,鞑靼兵在北京附近掳掠了大批人口、牲畜、财物,满载而归。京城附近十几万明军,竟一箭不发。一年后,仇鸾又勾结俺答,准备和鞑靼讲和。这件事引起了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极大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