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义(7)

中华圣贤经典——义[电子书]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入客厅。一时间,客厅里的人茫然不知所措。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匆忙逃走。

宗悫的机敏勇敢深得在场人的赞许,大家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

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将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洮阳侯,他少年时的志向也实现了。

陈涉立鸿鹄之志

秦朝末年,统治者残暴无道,对百姓进行搜刮和欺压。农民不仅要交纳大量的赋税,还要建造宫殿、皇陵,修筑长城。再加上秦朝还有严酷的法律,一个人犯了死罪,要株连到很多亲朋好友一块儿被处死,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一位出身贫贱的雇工名叫陈涉。他看到秦朝的苛政让百姓吃了不少苦头,便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一天,陈胜和其他雇工一起在地里劳动,吃饭的时候,他们聊到了现在过的苦日子,心中愤恨无比,不过又无可奈何。陈胜对大家说:“假如今后谁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一定不要忘记别人!”雇工们笑着说:“我们都是受人雇用的农民,哪来的富贵?”陈胜又说:“燕子和麻雀又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也就是说,目光短浅的人,怎么知道志向远大之人的抱负呢?正是因为陈涉在遇到事情时能处处留心,比别人看得更远、更准,才使得他能在大泽乡领导农民起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

当代镜鉴:眼光不妨放远一点

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而不骄傲;小人骄傲凌人而不舒泰。”也就是说,君子不同于小人的一点就是胸怀坦荡,不自恃骄傲。事实上,胸怀坦荡之人就能施行道义,成就大事。

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山外有山,天外有人。比如,一个一辈子研究蒲松龄的人,认为《聊斋志异》是天下最伟大的一部著作——可惜还不被人所了解;任课老师都讲“绪论”,在“绪论”中,该教课老师大都要把自己开的课程说成是“最重要的”;在一个老中医看来,中医都是“治根”的,是“釜底抽薪”,而西医是“治表”的,是“扬汤止沸”。这都是人们在认知上的误区。有远见的人心中装着整个世界;相反,没有远见的人只看到眼前的、摸得着的东西,他们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好处,却可能丧失了根本。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富人看到一个穷人可怜就起了善心,想帮他致富。富人给了他一头牛,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撒上了种子就可以在秋天获得收获。穷人满怀希望地奋斗,可是他发现养牛开支很大,于是他就把牛卖了买了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不过令穷人失望的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还是过得很艰难,于是穷人就把羊卖了,买了鸡。他认为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但是并没有如他所愿。于是他就把鸡卖了,打了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故事中的富人和穷人就是很好的对比,富人的价值观就是用道义行为对穷人进行扶助,而穷人的价值观就是得过且过,完全没有人生目标,故事的结果当然是穷人还一直穷着。

因此,我们要尽量把眼光放得长远些、全面些。识时务的人善于择势而为,才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

还比如商业活动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庸者赚今天的钱,智者赚明天的钱。”也就是说,希望有大的发展就要高瞻远瞩,不能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清朝的胡雪岩有这样一个信条:“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你就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有一省的眼光,你就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就可以做天下的生意。”眼界准,就能把握住机遇,在经营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眼界宽,你就能在复杂的市场经济中把握趋势,眼界高,就会追求无止境,事业更辉煌。

朱熹在沧州精舍教导学生时也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精细可精;惟有志不立,自是无着立处。只因而今,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而不要做好人;皆不立之病,志不方之弊。需反复思量,究思弊病起处,勇猛奋勇,一跃而出,方见得圣贤所言千言万语,无一浊实话,方始立得此志。就此积累功夫,迄逦向上,大有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