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仁-第五章 仁者无敌:职场纵横的仁性法则

中华圣贤经典——仁[电子书]

沟通是一门艺术,既讲究沟通的内容,又讲究沟通的方式,这两者都要恰当。否则,就有可能显露出自己的“没水平”,有时甚至还会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是非。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可见言辞不当与不慎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而这句名言在封建王朝中那些伴君如伴虎的大臣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南北朝时,贺敦是晋国的一个大将军,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们之下,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

不久,他奉旨参加讨伐平湘洲的战役,打了个大胜战,引兵凯旋,自以为必然会受到赏赐,不料由于种种变故,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对传令使大发怨言。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让他自杀谢罪,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身死壮志未酬,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逞一时口舌之快才丢了性命,这个教训你一定要记住。”说完,拿起锥子,狠狠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几十年后,贺若弼也成为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载道。这些话被隋文帝知道了,将贺若弼逮捕下狱,并告诫他:“你这个人有三猛:妒忌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可是他仍不放在心上,最终被隋文帝撤官。

父子两代人,同样是因为妄言而坏事,一个丧命,一个丢官,教训不可谓不大,他们错就错在没有掌握沟通的技巧,而圣人孔子在这一点上的做法却值得后世学习。

孔夫子巧言避祸

卫灵公宴请宠卿近臣,并以歌舞助兴。席间,夫人南子和公孙余假眉来眼去,众卿暗自气愤;太子蒯聩久知南子淫乱,目睹此况,自感无比羞辱,愤然退席回内宫。

深夜,蒯聩持剑潜入后宫禁地行刺南子,武艺高强的公孙余假以剑相挡,南子幸免于难。在“捉拿刺客”声中,蒯聩逃出卫宫,飞马奔往晋国。

蒙在鼓内的卫灵公以为儿子背叛自己,便于次日差人请孔子进宫,请教处置之策。

灵公满面愁容,问:“昨夜,太子行刺南后未遂,已逃至晋国,气煞寡人了!对此,请教夫子,该当如何?”

对于卫宫发生太子刺杀南子事件,孔子并不感到意外。但对于卫国第一家庭如此重大的家务事,孔子还是慎之又慎。

孔子静思了一会儿,入情入理地说:“事已至此,以冷下来为好,何必借此惩处太子呢?因为太子不会再回来危及南后了,他们完全可以都太平无事地生活下去。因此,此事宜息事宁人,不了了之,切勿扩大。这样处理,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得以兼顾,对卫国,对父子、对夫妻亦不会再生新的不利。”

灵公仔细品味孔子的中庸之言,感到很有道理,让局外人断君侯的家务事,不是强人所难吗?于是,笑着说:“谢夫子助寡人明晰理顺了这件事……”

与人沟通是一种艺术,不出妄言才能远离是非,如是而已。

当代镜鉴:言之有道方能纵横职场

职场上,我们每天和同事、领导之间难免有话要说。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都应“讲究”。可以说,在职场上“说话”也是一种艺术。很多时候,有些人吃亏就是因为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张挺在某国家机关做办公室文员,她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可每当有人就某件事情征求她的意见时,她说出来的话总是很“刺”人,而且她的话总是在揭别人的“短儿”。

有一次,自己部门的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别人都称赞“漂亮”、“合适”,可当人家问张挺感觉如何时,张挺直接回答说:“你身材太胖,不适合。”甚至还说:“这颜色你穿有点艳,根本不合适。”

这话一出口,便搞得当事人很生气,而且周围大赞衣服如何如何好的人也觉很尴尬。因为,张挺说的话有一部分是事实,该同事确实比较臃肿。虽然有时张挺会为自己说出的话不招人喜欢而后悔,可很多时候,她照样说特让人接受不了的话。久而久之,同事们把她排除在集体之外,很少就某件事儿去征求她的意见。

尽管这样,如果偶然需要听听她的意见时,她还是管不住自己,又把别人最不爱听的话给说出来。于是公司里几乎没有人主动搭理她。张挺自然明白大家不搭理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