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仁-第五章 仁者无敌:职场纵横的仁性法则

中华圣贤经典——仁[电子书]

有一天散朝后,文武大臣们陆续退去,汉武帝慢步踱出宫,正朝着通往御花园的花径走去。汲黯赶紧趋步上前,对汉武帝说:“皇上您见过农人堆积柴草吗?他们总是把先搬来的柴草铺在底层,后搬来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觉得那先搬来的柴草太委屈了吗?”

汉武帝有些不解地看着汲黯说:“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汲黯说:“你看,公孙弘、张汤那些小官,论资历论基础都在我之后,可现在他们却一个个后来居上,职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农人一样吗?”

几句话说得汉武帝很不高兴,他觉得汲黯如此简单、片面地看问题,是不通情理的。他本想贬斥汲黯,可又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压住火气,什么也没说,拂袖而去。此后,汉武帝对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职也只好原地踏步了。

苏轼出人头地

后来者居上,原本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汲黯认为提拔人才一定要论资排辈,反对后来居上,显然是不可取的。与之相比,欧阳修对待后生苏轼则显得明智许多。

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于是苏轼从小便立下雄心壮志,长大后匡扶社稷,救民于水火。

二十岁时,苏轼同弟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此次科举考试的知贡举(监考官)是当时闻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拯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十分惊奇,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结果让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苏轼的春秋对义则考了第一。殿试时,他献上二十五篇进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于是将苏轼评为翰林学士。欧阳修当时对人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即“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可见欧阳修当时拔擢后进的爱心。后来,苏轼及苏辙均拜欧阳修为师,终成一代文学大师。

当代镜鉴:正确处理老员工和新员工的关系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人们:后生可畏,千万不要轻视后一代,而荀子也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人是值得重视的,应当用心培养。职场上难免会有新员工和老员工之分,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呢?

如果你是一名新员工,由于入职时间短,与领导和周围同事比较陌生,对工作不太熟练。此时,他们迫切需要上司和老员工的热情帮助。而企业对新员工一般也有一段时间的试用期。为了顺利度过这段“磨合期”,达到企业、新员工双赢的目的,双方除了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外,还应注意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 新员工要尽快融入企业。

(1)新参加工作的员工要注意做好从“学生”向“员工”的转变。

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防止一进公司就“不习惯”和“看不惯”,然后由于不能很快适应环境和胜任工作而“盲目悲观”,从而失去对工作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熟悉工作流程,了解部门的行事风格,这是新人加入新团队以后的首要工作。而“让合适的人做适合的事”则是管理者提高团队合作效率所坚持的一项原则。新人应当理解、服从领导的工作分配,而非一味地追求自我。

(2)尽快提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到一个新单位往往由于自身能力和经验的缺陷、信息的不对称、环境的不熟悉而不能尽快胜任工作,这就要求新员工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尽快展示自己的价值。同时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看准了再表现。要知道不好的第一印象需要很长时间才可能改变,“欲速则不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 老员工要营造有利于新员工成长的环境。

老员工由于在该企业工作时间较长,接受各方面培训较多,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相对也较高,因此,老员工有培养新员工的责任和义务。那么,老员工应该如何帮助新员工呢?

(1)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