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学当中,孔子是谈论人性问题的第一人。在《论语》中有两处明确的记录。一处是在《论语·公冶长》中,据子贡回忆或转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另一处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虽然谈到人性问题,却并没有说明人性的善恶。孔子说的性,应该是一个中性的,由于孔子主张的是中庸思想,所以性往善、恶两个方向发展。正因为如此,后来孟子和荀子才可以发展出性善与性恶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而他们又都自认为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
孟子是主张性善的,他首先证明人人都有向善的一面,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其次说明人有四端,且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孟子·公孙丑上》中“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即是。最后,他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当然,他并不否认恶的存在,孟子是从统治阶级看本阶级的性是善的,所以本阶级的礼义是善的。与孟子相反,荀子主张性恶论,是从统治阶级看被统治阶级的性是恶的,所以要用统治阶级的刑法来强迫被统治阶级顺从。
诸子之言:
程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译:君子为人行事遵循天理,所以给人舒泰的感觉;小人却总是被物欲所奴役,所以他们常常忧虑。)
朱熹曰:“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天理人欲之间,每相反而已矣。”(译:君子公正而且宽恕,小人自私而且刻薄。这就像天理与人的欲望之间的差别,总是相背反的。)
孔子所说的成人之美,体现了浓厚的“仁者爱人”和“与人为善”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显示了儒家“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大胸怀。君子成人之美是因为君子有着与人为善的宽大胸怀,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把别人的成功当成自己的成功。君子不成人之恶,是因为君子不愿意看到别人受难遭殃,遭遇不幸。而小人则与君子正好相反,他们对于别人的成功总是心怀嫉妒,背后恶意造谣中伤,与君子的行为截然不同,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君子与小人的心态和思想境界截然不同。
延伸思辨:君子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乐人之善,是美好的情操。一个人的任何成就,都需要他人的支持。支持别人,就是最好地发展自己。没有别人的支持,自己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不愿支持别人,自己的努力也不会收到实效,路也就会越走越窄。
在日常的生活与交往中,我们往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赞美,而不是否定与诋毁。有时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信任的话语或是一个肯定的动作,都会给人莫大的帮助,都是一种支持,都有可能鼓励并成就一个人的人生。
君子善待他人。即使我们不能帮助别人成就什么大事,但也不要诋毁打击他的奋斗与努力。我们虽然没有更多的东西可以给予别人,但是,由衷的赞美应该能够做到。其实,不必刻意地去为别人做什么。只要怀着善意的、美好的心愿去面对他人,你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也同样会收到善意的馈赠。
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很多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其实人不能只是为了竞争而竞争,有些竞争是应该放弃的,而竞争的手段与行为更应该是正当的。今天成全他人,明天就会得到支持。千古传颂的管鲍之交,就是令人向往的成全他人的风范。
在春秋乱世,管仲和鲍叔牙共同经商。管仲因为家庭贫困,鲍叔牙就多分财物给他,从不计较。也不因为管仲当过逃兵而取笑他,鲍叔牙理解管仲这样做是因为高堂老母需要赡养。管仲深为感动,他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管鲍之交成为千古美谈。
成人之美是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一种君子风范。孔子正是希望这种风范能够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从而感召更多的人,组建理想中的美好社会。
精彩典故: 昌蒲慎言,因义得全
在言语上咄咄逼人、尖酸刻薄的人,他的心地一定不会是善良的。口舌之争都不肯谦让些,实际利益就更不能照顾别人了,这样的人是交结不到真心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