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认识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情感、气质、能力、水平、优缺点、品德修养和处世方式等,能对自己作出较为准确、恰如其分的估量和评价,不掩饰,不溢美。
先有自知之明,才会凡事勤于思考,多动脑筋,认真对待,不掉以轻心。要有一颗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经常反省自我,不断提升自我,最终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能够有益于社会的人。
精彩典故: 退一步的人生经验
明神宗时,一次慈宁宫发生火灾,年轻的大臣邹元标竟上书指责神宗安于享乐,他说:“上天降灾于国家,这是在示警天子,所以皇上应当反省自己的行为,不要再沉迷于享乐了。”听到这话,明神宗大怒,本要杀了邹元标,多亏大臣申时行为他求情,邹元标才得以幸免。然而,他还是被贬至南京,从此命运坎坷多难,在家闲居达30年之久。
在家期间,邹元标开始教学,其间也不时检讨自己。他对自己的学生说:“正确的事情,也要平心静气地表达,而不宜用激烈的言辞。说话只凭有理不行,还要靠温和的态度让人接受。一个人若智慧高深,他是不会滔滔不绝卖弄自己的学识的,否则就会流于肤浅。”
明光宗继位后,邹元标又入朝为官,这时,他的态度变得温和,面对令人气愤的事情时,言辞也不会像年轻时那样激烈了。
看到邹元标没有年轻时的锐气,很多人认为他变得胆小圆滑了,对他失去了敬重。邹元标也不解释,他对家人说:“我从前不想在言语上输于他人,结果心浮气躁,自己也受贬多年,现在想来是自己当时还不明智,没有真正的智慧啊。现在我要努力务实,避免与他人有言语冲突,这样才更有利于干大事业啊。别人对我有误解,这算得了什么呢?”朝中的小人故意和邹元标挑起纷争,邹元标都有意退让。长此以往,那些小人们就不再自讨没趣了,邹元标于是保得平安。
同时,邹元标细心观察朝中局势,发现问题所在后,上书给光宗说:“现在众臣不和,都是因为他们互不相让、只想表现自己的缘故,所以应该鼓励沉默寡言的人。不让只说不干的人捡到便宜,众臣就可务实做事了,这样国家才会兴旺。”光宗觉得邹元标言之有理,便采用了他的建议,并且重重赏赐了他。这时,朝中大臣看到皇上如此器重邹元标,谁也不敢再怠慢他了。
由此可见,邹元标学会用沉默对付小人,同时把精力放在求真务实上,他并非没有朝堂上那些钻营之徒聪明,而是大智若愚,暂避锋芒,因此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并且赢得了皇上的器重。 难得糊涂的吕端
绝顶聪明的人,不是故意装糊涂,而是把自己聪明的锋芒收敛起来,从而更加灵活于世。北宋名相吕端就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知道对什么事该聪明,对什么事该糊涂,这对一个官场中人来说实是难得。北宋开国元勋赵普曾赞扬他:“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真台辅之器也!”
当时,宋太宗想任命吕端为宰相,有的人却贬抑他,说:“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笑道:“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于是,便任命吕端为宰相。后人有诗赞扬吕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在事关个人利益的某些问题上确有“糊涂”之处。但是,他为人旷达宽厚,有器量,对职务上的升迁并不介意,并且“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他对流言飞语不记怀,经常说:“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他为官40年,两袖清风,不为亲友谋私利,家无储蓄。
吕端从不因权位显赫而志满意骄,而是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和寇准同居相位。寇准是治理国家的栋梁人才,但“性刚自任”,不善交往。吕端对此毫不计较,总是处处谦让。虽然宋太宗很器重吕端,亲自手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但为了臣子之间的和睦,吕端遇事必然要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
吕端为相,的确没有辜负宋太宗的期望。他不虑风波之言,对名位谦让,不计较小事,同时,面对大事时谨慎小心,绝不糊涂。在朝廷奏议中,吕端总是能在紧要关头深谋远虑,颇得太宗赞许。
宋太宗得了重病。当时,宋真宗为皇太子,吕端每日都伴随太子到宋太宗病榻前问安。等到宋太宗病危的时候,宫廷内侍王继恩忌恨太子,怕太子继位后对自己不利,就暗地里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密谋立楚王元佐为帝。宋太宗死后,李皇后命王继恩传召吕端。吕端知道事情有变,就把王继恩扣锁在阁内,命人看守,自己进宫去见李皇后。当皇后告诉吕端要改立太子时,吕端当面驳回皇后,坚持奉真宗即位。皇后说:“皇帝已经驾崩,立嗣要按长幼,这才顺应情理。”吕端回答说:“当初,先帝确立太子,就是为了这一天。现在皇上尸骨未寒,怎么能够改变先帝意愿,议立别人呢?”然后,吕端就奉命迎太子到福宁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