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智(4)

中华圣贤经典——智[电子书]

第三章 智圆行方:人际关系中的营运原则

我国古代社会尤其重视做人,先哲贤人立足自我、调度社会生活的处世之智,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道德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智者的心就像大海,海纳百川,因而才能融通天下。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者一定要学会知人、识人,这也是处世立身的前提。我们中国人的智慧讲究“中庸”,教导后人为人处世要低调慎行,这种大智若愚的处世智慧,告诉我们做事应该留有余地,应该进退自如。这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中和的智慧能使人身心和谐,对处理好人际之间的矛盾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颇有助益。

智者的处世:海纳百川,路通天下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

译文: 孔子说:“居处上位却不宽厚,秉执礼仪却不严肃,身处丧祭之事却不哀痛,这样的人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国学链接:儒家提倡敬业乐群之道

“业”,可指学业、职业、事业;“群”,有相对固定的群,也有相对流动的群。从事学业时,多与老师、同学为群;从事职业时,多与领导、同事为群。所谓“敬业”,就是不论就其学业、职业或事业,都要专心致志,认真不马虎,勤奋不懈怠,谨慎不疏忽;所谓“乐群”,就是日常与所交接的人相处很和乐,同时使人乐于同自己相处。具体而言,“乐群”是一种个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乐于与人交往,能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其中包括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的积极态度。

儒家提倡“敬业乐群”的处世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群理念。孔子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门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至圣之先师。其对道的执著追求精神,不愧为万世师表,其曲折的传道经历,至今令人唏嘘。孔子本身就是敬业乐群的榜样。

诸子之言:

朱熹曰:“居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既无其本,则以何者而观其所行之得失哉?”

孔子提倡包容的理念,他认为,君子尊重贤人也能够包容普通大众,欣赏才能之士又同情没有能力的人。包容不仅仅是服从,或是倾向于某一方面,而是凭智慧与善意,去发掘真理,使我们免于专横、盲目,最重要的是免于心胸狭窄。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这才是正确的处事之道。

延伸思辨:宽容是一种胸怀

宽厚爱人,恭敬有礼,祭丧哀戚,此乃为人之本。只有做人的基本素质具备了,然后才可以为官,才可以治事,才有可能成就事业。

宽厚仁德的人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非议而打击报复,不会因为被人怀疑而终日不安,不会因为别人胜过自己而心怀嫉妒。宽厚的人心胸开阔,他们会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因此即使才能稍逊也同样能凭借德行获得别人的信赖。

此外,宽容可以消除无心人对你造成伤害后的紧张,可以很快消除你们之间的不愉快,还能显示出你博大的胸怀。宽容是对怀有恶意者最有效的回击,如果遇到故意伤害你的人,宽容对方则体现出一种境界,你博大的心胸会让对方反省自己。以宽容的心态待人,用理解作为基础,站在客观的角度给人评价,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所没有的长处和优点,也能使自己对对方的不足给予善意的理解。

身为领导,对下属的宽容,实际上是一种鼓励。人都难免犯错,有些错误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有些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你越是严厉地批评下属,下属就越害怕,以致于不但没有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还会产生畏惧心理,止步不前。

精彩典故: 唐代名臣娄师德

娄师德是唐高宗时的监察御史,后率师讨伐吐蕃,屡有战功。武周时官至宰相,深得武则天器重。尽管身居高位,娄师德却从不居高欺人,而是以能容人著称。他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的,也能宽容,从不见怒形于色,总是谦逊相待。

娄师德体胖,走路迟缓,他与李昭德同行,数次落后,李也多次停下来等他,并嘲笑说:“为田舍子所留。”(译:我被乡巴佬耽误了。)娄师德不但不恼,反而笑言:“吾不田舍,复在何人?”(译:我不是乡巴佬,谁是乡巴佬?)

娄师德的弟弟在代州任城守,不满其职,欲辞官,他便劝其弟多忍耐。弟弟听从了娄师德的话,面对不公正的待遇忍住自己的不满,继续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