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智(5)

中华圣贤经典——智[电子书]

第四章 竭智尽忠:做好本职工作和分内之事

孔子认为,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好地努力,生活总可以过得去。但是想成就一番事业并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好,就不是只有勤奋就能行得通的,它更需要智慧。这种智慧不仅包括学识,还涵括心态、毅力、方法等各个方面。工作时要尽心尽力之外,智者也一定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机会,从而让自己得到必要的提升。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告诉我们的是,作为领导者要提拔正直的人,使得他居于人品较差的人之上,这样就有助于改变那些人品不正的人的性格,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要“知人善任”。总之,我们唯有让自己拥有智慧的头脑,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事业。

在其位,谋其事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译文: 孔子说:“不处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谋划有关的事务。”

国学链接:孟子诠释的“领导”

按照儒家的说法,我们知道,所谓“领导”就是指,手中有一定的权力,可以指挥其他人为一个目标而努力行动的人。一个领导手中有多大权力,就应该发挥多大的能力,否则就会出现在下面故事中孟子所说的“不能者”与“不为者”之间的矛盾。

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译:不去做的人与不能做的人之间有什么差别呢?)孟子答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译:让那个人做背着泰山以跨越北海的事情,那个人回答说自己不能做到,那是真的不能,但是让他为长者折一段树枝,如果他还是说我不能,那就是有这个能力而不去做了。)

其实,一个普通人当然做不到“挟泰山以超北海”,但是如果可以集中很多人的力量,做一件大事就没有那么困难了。这里孟子其实是在暗示齐宣王,你有施行仁政的权力,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不肯做而已。正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也。这也是孟子所谓的“领导”的主要含义。

诸子之言: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译:君子的所思所想不会超越他所处的位置。)

程颐曰:“不在其位,则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译:不在这个位置上,就不担任这个位置所需要承担的事情。如果君主或大夫向自己请教,那就可以说出自己的见解。)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有一段写道: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译: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你齐宣王的部下中有一位大臣把自己的妻子儿女托给一位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访问,等他出国回来后,妻子儿女却都饿死了。对这样的朋友你会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当然是跟他绝交,不再理他。”孟子接着问:“如果你的将士不能治理下面的士兵,你会怎么办呢?”齐宣王说:“那就免了他的职位。”然后,孟子又问道:“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此时有些进退两难,只好找个其他的话题将孟子的问话岔过去了。)

为什么问齐宣王前两个问题他能很好地回答,当问到第三个关于治理国家的问题时他却不知该如何回答,将话题岔开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就是一个责任的问题,自己该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帝王如此,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不能尽心尽力就是不负责任,一切理由只是推脱责任的借口罢了。

孟子也告诉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就得做这个位置要求做的事,如果不做,或不能做,你最好就别占着这个位置。因为尽职尽责是从政者的基本操守。在其位,谋其政,真正为民做事的官员才会被人民所铭记。

延伸思辨:不在其位,勿谋其政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坚定信念,持守正道,才能帮助君王治理国家。能做什么官,就去做什么官,没有能力做就不要去做,一旦做了就要做好。居于什么位置,就要尽守职责忠于自己的职位;不在那个位置,就决不操那份闲心。

如果不能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却总是想着别人的职责,谋算着别人应该如何做他的工作,这就是越俎代庖,而结果就是,谁的事情都没有做好,并且违背了立位设官的初衷。这是中庸处世的大忌,也有悖于智者行事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