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他人的政,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维护自己的尊严。正如我们常说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重要的是说好与自己位置相关的话,做好与自己身份相符的事。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一个真正的智者,总是兢兢业业于自己的事业,不会有非分之想,不做超越自己职守权限以外的事,专心履行自己的职责,“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更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操心别人的事情,否则,不但自己的事情做不好,反而扰乱了别人,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社会的动荡。所以,曾子说:“君子思不出其位。”
《中庸》中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也就是说:尽管你很有本事,很有修养,但一定要按照你在体制中的位置行事。虽然你有位置,有级别,可要是没有水平,没有能力,品质不好,就应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宜有太大的权力。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自己不处在那个位置上,对那个位置上的事情就没有体验,而且所知的经验也不够,不可能在短期内把事情做好。而从根本上来说,那不是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的事,自己也就没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即使要做,也必须是先保证在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的前提下再去做,否则,你越位做了别人该做的事,不但不会得到别人的感谢,反而还可能招致别人的忌恨。
精彩典故: 直率的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弟子,子路性格非常豪爽和正直。也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尽管其内心非常尊重自己的老师,他仍经常直言顶撞孔子。
子路曾经做过蒲这个地方的“宰”,也就是行政长官。有一年夏天,雨水很多,子路担心洪水暴涨不能及时排出,造成水患,就带领当地的民众疏浚河道,修理沟渠。他看到民众夏天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非常辛苦,就拿出自己的俸禄,给大家弄些吃的。孔子听说子路这样做,赶紧派子贡去制止他。
子路了解到子贡是孔子派来制止自己的善行时,非常生气,于是就怒气冲冲地去见孔子,对孔子说:“我因为天降大雨,恐怕会有水灾,所以才搞这些水利工程;又看到大家非常劳苦,有的饥饿不堪,才给他们弄些粥喝。您让子贡制止我,那不是制止我做仁德的事情吗?您平时总是教我们仁啊仁的,现在却不让我实行,我再也不听您的了!”
孔子说:“你一片诚心怜悯百姓,怕他们挨饿,但为什么不禀告国君,用官府的粮食赈济他们呢?现在你把自己的粮食分给大家,不等于告诉大家国君对百姓没有恩惠,而你自己却是个心系百姓的好人吗?你现在赶紧停止还来得及,要不然,被国君知道了一定会治罪于你的!”
若不是孔子的及时制止,国君很可能会因此而迁怒于子路,进而治罪于他。因为在封建社会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里,这样的越权很容易给自己招来祸端,有时候甚至是杀身之祸。 “在其位,谋其政”的典范南北朝时,北魏的崔挺也是一个宽厚仁德,懂得“在其位,谋其政”的人。
崔挺年少时努力进学,博览群籍。步入仕途后,崔挺屡屡升迁,当时的尚书李冲对他极为器重。后来崔挺被授任昭武将军、光州刺史。官职虽然越来越大,但崔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德操,在刺史任上,恩威并施,推行教化,政绩斐然,全州上下,风俗纯正,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职,受命到各地巡视,考察风俗教化。来到光州后,见崔挺把光州治理得一片清平,大加赞赏,并且说:“我领命监察各州吏治,专意搜集谣传诉讼等民情,纠举州政阙失。进入光州境地,一片升平,看来我实在有愧清使的美称了。”没多久,高祖驾临光州,特地宣召崔挺,询问他治理边地的方略,并论及文章撰制等事。高祖谈得尽兴,亲赠御制文章一集,还对周围大臣夸赞崔挺说:“倘若为臣者都如此,朕还有何忧虑。”
崔挺重法制,当时的刑律苛重,有的不尽公正合理,如当时因犯罪被发配到边地服役的人逃跑较多,为此做出严酷规定:一人逃跑,全家受罚,都被充作劳役。对此款,崔挺上书直陈己见,他认为,古代《周书》中就有关于父子犯罪各负其咎,不得相互牵连的规定。今日天下善人少,恶人多,主要就是因为一人犯罪,祸及全家,这样的规定,使得坏人越罚越多,而实际上许多人都是被牵累在内,本非恶徒。崔挺同时引用史实为佐证: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宋人司马牛为其兄司马桓所牵连而受罚,鲁国大夫柳下惠因其弟盗跖而受株连,本人清白有德,却无端受辱,岂不令人悲哀!崔挺援古证今,晓以利害,言辞恳切又纯正文雅,高祖欣然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