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智(4)

中华圣贤经典——智[电子书]

语言作为人们交际、交流的直接工具,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对其进行规范化。春秋时期,天下纷争,各诸侯国和南北各地,语言不能统一,这使得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十分困难,孔子由此倡导通行共同语,目光十分长远。孔子用规范的标准语言授课教学,对普及、推广和传播雅言起到了重要作用。

诸子之言:

钱穆先生评注说:“君子贵识人,不识人,则将失言,然亦有恐于失言而遂至失人者。人才难遇,当面失之,岂不可惜。”

失人与失言是人际交往中的两大忌。什么时候该三缄其口,什么时候该开口说话,什么时候该说掏心窝子的话,对什么人该说掏心窝子的话,是智者的基本修养。

延伸思辨:慎言其余

在为人处世方面,如何说话,确实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由于担心得罪人却不讲,这是不对的。如果看到一个朋友犯了错误,宁可忠言逆耳,也要直言,否则对不起朋友。对于国君也是这样,过去有许多大臣也知道忠言直谏会惹来杀身之祸,但他们认为这是职责所在、道义所在,仍然直谏,这样的人在历史上都会留下很好的名声。但这种直言,也因人因事而异,有的人是无法和他讲直话的,如果讲了,不但不会听从,而且还会得罪人。因此,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说的时候就说,不应该说的时候就不说,从而做到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精彩典故: 范雎以智救国

说话要选择时机。选得良机,恰当表达,则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既不失人,亦不失言。历史上的范雎见秦昭王说的就是一个“不失人,亦不失言”的故事。

战国秦昭王时,秦国的实权操纵在秦国的太后和她的兄弟穰侯魏冉手里。

范雎原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有一回,正好秦国有个使者到魏国去,就把范雎带回秦国。后来,这个使者又把他推荐给秦昭王,秦昭王约定日子,在离宫接见他。

接见时,秦昭王并没有重视范雎,他一边看着手中的奏章,一边问范雎有什么好的计谋,所以范雎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嗯、嗯”地应付。如此这样三次,使推荐他的人很难堪,回去后就责备范雎。这时范雎才说:“我要提出来的计划可以使秦国马上富强起来,可以帮助秦国在各国中称雄,可是昭王心不在焉,不能专心一意来听我的计划,所以不能讲。”

使者把这话报告了秦昭王,因此,秦昭王决定再次接见范雎。到了那天,范雎在前往离宫的半路上,碰见秦昭王坐着车子来了,他故意装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大王来了。”范雎冷淡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正在争吵的时候,秦昭王只听见范雎在那儿嘟囔:“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这句话正说到秦昭王的心头上,他知道范雎这是在暗指自己。于是急忙把范雎请到离宫,命令左右退出,单独接见范雎。

他恭敬地说:“先生,您有什么可以教给寡人呢?”范雎仍然是嗯呀、哎呀地应付,昭王端正身子说:“先生是不是不愿意教导寡人呢?”范雎见昭王神色端庄,才回答道:“不是。臣是到处流亡的人,与您的交情很薄,但是对您贡献的计谋都是辅助您的。我愿意对您效忠,只是由于事情涉及您的骨肉之情,而且不知道大王您的心意,所以我不敢轻易说出来。臣现在感念大王的知遇之情,即使知道今日献言,明日就会被诛杀,臣也不再回避了。何况死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如果我的死能够换来秦国势力的增强,那也就是臣的最大愿望了。”

秦昭王说:“我诚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牵涉到谁,上至太后,下至朝廷百官,都不用担心,先生只管直说。”于是,范雎就议论开了。他说:“秦国土地广大,士卒勇猛,要统治诸侯,本来是很容易办到的事,可是十五年来没有什么成就,这就是因为相国(指穰侯)对国家没有忠心办事,而大王您也有失策的地方。”秦昭王说:“那你认为我的失策在什么地方呢?”范雎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大王要出兵打齐国,就算一帆风顺把齐国打败了,大王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远交近攻。对离我们远的齐国要暂时稳住,先把一些临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就能够扩大秦国的地域。因此,要先把韩、魏两国兼并了,齐国也就成了囊中之物了。”

秦昭王点头称是,说:“秦国要真能打下六国,统一中原,就全靠先生远交近攻的计策了。”于是,秦昭王便拜范雎为客卿,并且按照他的计策,把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