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智(2)

中华圣贤经典——智[电子书]

冯友兰认为,孟子以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扩而充之,则为仁、义、礼、智之四德。四德为人性发展之自然结果,而人之所以须发展人性,因必如此方为尽“人之所以为人者”,非因四德为有利而始行之也。四德之行,当然可生于社会有利之结果,此结果虽极可贵,然亦系附带也。犹如艺术家之作品,固可使人愉悦,然此乃附带的结果;彼艺术家之创作,则所以表现其理想与情感,非为求人悦乐愉快也。

延伸思辨:人都有悲天悯人之心

孟子认为,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危难等不幸的不忍之心(即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先王有怜恤百姓的心,于是就有了怜恤百姓的政治。以怜恤百姓的心,实行怜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比如,当我们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那么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而这并不是因为想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为了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更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所以说人都有怜恤别人之心。由此看来,那些没有同情之心、羞恶心(因自身不善而羞耻、见他人不善而憎恶),没有是非之心的人就不是人。

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发端自己却说自己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在戕害自己;有这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戕害他们的国君。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还可以做到扩大并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将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开始流出去一样(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假如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足以拥有天下;反之,如果不能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甚至也不足以侍奉父母了。

由此可见,孟子说,人世间的一切道理,大到君臣父子小到日常琐事,人的本性中都具备了(仁义礼智之发端即在其中)。反省自己后可以确定自己是真诚的(就是说行仁、行义等都发自内心),那么,就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那么追求仁德就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精彩典故: 霍光不明事理,铸成大错

西汉时期,霍光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人们知道他政绩突出,都非常崇拜他。他在汉武帝驾前做了二十八年的臣子,处事谨慎小心,深得皇帝的信任。武帝逝世前,将幼子刘弗陵交给他,让他尽心辅佐。

刘弗陵依旨登基,就是汉昭帝。汉昭帝非常聪明伶俐,可惜没做几年皇帝就死了。霍光迎立昌邑王为帝,然而没过多久因为大臣们纷纷上书昌邑王并不适合又废掉新君,改立刘询为主,也就是汉宣帝。

霍光辅佐朝政长达四十年,对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有一件事情他却未能明辨是非,结果铸成了大错。

那时正是宣帝刚刚登基之时,霍光的妻子为争权夺利,千方百计把小女儿成君嫁给皇帝,希望宣帝能立成君为皇后,以便霍家好作为外戚独霸朝堂。但宣帝不忘旧情,仍立结发之妻许氏为皇后。霍光的妻子怒火中烧,用金钱将女医淳于衍买通,趁许皇后生病之时,下毒药将她害死。许皇后死后,官员们看出破绽,将淳于衍逮捕入狱,严加审问,最后,淳于衍终于说出了实情。

对于妻子的阴谋,霍光毫不知情,因此,虽然霍家已卷入人命官司,但霍光还蒙在鼓里。他的妻子看女医入狱,知道事情很可能要败露,情急之下才把实情告诉了丈夫。霍光知道后,非常惊讶,本想大义灭亲,但毕竟夫妻情深一场,又如何忍心看妻子成为刀下之鬼呢。于是,他昧着良心,将此事隐瞒起来,还包庇女医,帮她出狱。

霍光乃朝中重臣,朝中很多事他比宣帝更有掌控权,几乎是一手遮天。所以,霍家害死许皇后一事朝中无人再敢提及。直到霍光死后,有人向皇帝揭露了此事。皇帝才知道许皇后死得如此冤枉,不由大为震怒,派人对这个案子进行详细调查。霍光的妻子听到风声,为了保命,就召集家族成员,策划谋反。

汉宣帝早已做好准备,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派兵将霍氏家族谋反者搜捕。班固在《汉书》中指出,霍光虽然为汉朝作出过大贡献,但对家人缺乏管教,不能明辨是非,所以才招致灭门之祸。

当代镜鉴: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好坏是非。因此,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问题。只有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善恶是非以后,才能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扬善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