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智(2)

中华圣贤经典——智[电子书]

朱元璋和马皇后都出身寒微,是患难夫妻,他们之间感情甚笃。有一次,朱元璋与侍臣谈起马皇后的仁德,他认为马皇后的仁德已经超过了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又谈起他们夫妻俩“起布衣,同甘苦”,历经千难万险才走到今天,情绪十分激动。回宫后,朱元璋就将这些谈话内容讲给马皇后听。马皇后听了,于是借题发挥说:“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既不忘妾于贫贱,愿无忘群臣百姓于艰难,且妾安敢比长孙皇后贤?但愿陛下以尧舜为法耳!”这番话显然是针对朱元璋滥杀功臣有感而发,提醒他不要当上了皇帝就忘了那些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臣子们的功劳。

听了马皇后的话,朱元璋有所收敛,对大臣们不再随意处置。但那些照顾他饮食起居的宦官、宫女,若稍有不慎,依然不是被打得半死,就是当场丢命。马皇后不愿意再看见这种事情发生,就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智慧尽力阻止朱元璋对侍者动用刑罚。

马皇后的办法是,每当宫里人有过失、朱元璋大发脾气时,她也跟着发脾气,而且她总要表现得比朱元璋更气愤。但是,不等朱元璋动手或发落,她就命令士兵将犯有过失的侍者带走,交付管理这些宫里侍者的机构——宫正司去处理。

朱元璋的气消了以后,就问马皇后:“为什么你不亲自处罚,而要交给宫正司去处理?”马皇后回答说:“妾闻赏和罚都要秉公办事,才能让人心服。而不能以喜而加赏,也不能以怒而加刑。在大喜大怒的时候奖赏人或惩罚人必有偏重,别人就会说你有私心。交付宫正司,就能斟酌轻重,适当处理。”朱元璋不住地点头称是。

朱元璋接着又问:“我发怒时,为什么你也跟着发怒呢?”马皇后说:“陛下盛怒之下,定会加重处罚,这对那些侍者是不公平的,而且经常动怒,也会伤了陛下身体,故妾之怒者所以解陛下之怒也。”朱元璋听后,心悦诚服,感叹道:“家之良妻犹国之良相也!”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患了重病,朱元璋寝食不安,遍求名医给皇后看病。马皇后却不肯服药。朱元璋问她为什么不吃药,马皇后说道:“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即使是神医扁鹊来给我治病,又有什么用处?如果我服了药而病不好,陛下就会因为我的缘故而杀掉给我看病的医生,我不忍心见他没有罪过而被砍头。”朱元璋说:“你只管服药,即使没有转好,我也会宽恕他。”马皇后终究不肯服药,留下“愿陛下慎终如始,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妾虽死如生”的遗言而死,享年五十一岁。朱元璋为失去了这样一位贤德的妻子而悲痛,并谨记马皇后遗言,不再轻易杀人。

当代镜鉴:智者安仁

中国文化不仅把道德纳入智慧的范畴,把道德看做是智慧的表现,而且认为,道德就是智慧,道德就是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最大、最完美的智慧。不管你是谁,你只有永远保持着人之为人的德性和良心,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有这样一个故事。上帝派使者视察地狱和天堂。使者来到地狱,看见地狱里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一米长的勺子,勺子里有很可口的食物,可是地狱里的人却饿得面黄肌瘦。原因就是勺子太长,这些人没办法把勺子里的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于是,地狱里的人们过着悲惨的生活。

使者又到了天堂,发现天堂的人也是每个人都拿着一米长的勺子,勺子里也是同样可口的食物,但天堂里的人却个个容光焕发,神采飞扬。这是因为,天堂的人与人之间友好和善,非常快乐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如此天壤之别,唯一不同的就是天堂的人不是将勺子喂给自己,而是互相喂给对方。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如果我们彼此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我们的生活就会非常快乐,如果一味地自私冷漠,就将生活在如地狱一般的黑暗中。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智慧就是仁爱。关爱他人,推己及人,正是智慧的表现。

同样一件善的行为,可以出自世俗的考虑,也可以出自纯正的良知。但只有出于纯正的良知,才不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若是出于功利、世俗的考虑,这个考虑就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有变化,这么容易变化就很难坚持好的行为了,这就涉及到人的生命的自主性问题。

化被动为主动,就是把对外的考虑,转换为对内的自我要求,“仁者安仁”就是这种完全顺应内在要求的表现。因为人性向善,所以仁者安仁,以行仁作为自然而然的选择。人生有各种可能,从小时候读书开始,父母的建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人将来的发展,这种思考模式偏向于“什么对我有利”。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会发现,行仁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因为它是对整个生命要求的响应。

崇智求真乃人生之本

子曰:“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