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义(5)

中华圣贤经典——义[电子书]

以上的事例都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对构建我国现代化企业伦理价值取向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现代企业也应用“义利两全”的理论,在追求利润、开展竞争的同时,以“公利”、“道义”、“国益”为前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6.急功近利反误事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译文:子夏担任莒父的邑宰,向孔子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不可求速成,不可只顾小利。求速成,就达不到目标;只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国学链接:何为邑宰

1. 家邑的长官。春秋时卿大夫的封地置邑管理,这种邑称为私邑或家邑。家邑也与国家的县一样,设有若干职官。晋叔孙氏的郈邑有邑宰、马正(家司马)、工师等官,这种家臣可以自由任免,一些强家取代国君之后,家臣就成了国家的官吏。

2. 县令的别称。《文选》晋潘岳《河阳县作》诗之一:“谁谓邑宰轻,令名患不劭。”

诸子之言:

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就是说为了眼前利益单纯追求速度,就可能达不到最初的目的,因而难以成就大事。

有关“欲速不达”的问题,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也作了解释:“欲事之速成,则急遽无序,而反不达。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由此看来,急功近利很难成就大事。凡成大事者,一定能循序渐进,高瞻远瞩。

此外,朱熹的十六字真言也对“欲速不达”作了诠释:“宁详勿略,宁近勿远,宁下勿高,宁拙毋巧。”其中“宁拙毋巧”的意思就是宁可装作愚蠢的样子,也不能投机取巧。这个道理在经商致富中同样适用,告诫人们不要为了私利而投机倒把,否则就可能害人害己,这是违背道义的表现。因而,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按部就班,讲求章法,即《吕氏春秋》中所说:“圣人之行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

延伸思辨:深悟商道,成大业

孔子认为,办大事要坚持两点原则,一要符合大道,二要利益众生。因为贪图小利之人,必定只有自我的私念,少有大道的追求,也一定不会得到上天的辅助与护佑,因而不能成大事。

从商者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讲求商道地追求利润。作为从商者,应该明白什么是小利什么是大事。能够把自己的经济利益当成小利,把恩泽后世当成大事的才是真正有智慧、有道义的商人;相反,就可能是只追求蝇头小利的奸商。

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小利不舍”的贪婪往往让人失去更多,而不是得到更多。沙漠由一粒粒细沙堆成,财富也由一枚枚银币积累而成。“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只有深悟商道,在坚持道义的路上从商,一步一个脚印,逐渐积累,财富才能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精彩典故:

刘敏不贪小利仕途顺

明初,刘敏被推举为孝廉,就任中书省官员。他任楚相府录事时,中书省长官把从罪官那里没收来的女仆分给文臣家,大家都劝刘敏请求上司分配一个来侍候老母。但刘敏坚决推辞道:“侍候母亲是儿子和儿媳的事情,为什么要支配别人?”到中书省长官获罪时,中书省官员多因分配女仆而受到处罚,只有刘敏没有参与而得以幸免。朱元璋认为他贤能,便提拔他为工部侍郎,后又改任刑部侍郎。刘敏不贪小利,品性纯正,坚持道义,因而人神俱敬,仕途大昌。

俞生收受贿赂害人害己

清朝时江阴有个俞生,乾隆末年去参加乡试。在第一场还没结束的时候,俞生便收拾好考具准备出去。邻号的考生知道他还没有答完考卷,便询问原因。原来他父亲半生为官,弥留之际曾对兄弟四人哭诉道:“我平生没做什么昧心事,只是在任县令时收受他人二千金的贿赂,冤杀了两名囚犯。昨天我被提到冥府受审,按法当斩,但因祖上有拯救溺水的功德,所以允许留下一个儿子单传,并且五世贫贱终身。我地狱之灾已经不能幸免,倘有子孙还妄想功名,就只能增加我的罪过,而且也不是孝顺!”父亲死后,俞生的几个兄弟果真相继死去,只有他还活到现在。俞生先后参加了两次乡试,每次都玷污考卷。在他刚准备正式答卷时,突见父亲揭开号帘指责说:“你不能积德累功挽回天意,反而违反我的遗嘱,导致我到处奔走,而且加重罪过。”随即用手铐将蜡烛打灭,将砚台打翻,再次玷污考卷。俞生说:“我三次落榜不足为恨,只心痛父亲犯了罪过还拘禁在地狱受苦!我要进山修佛,救度父亲的亡灵。”俞父收受贿赂,冤杀两条性命,严重与天道相违,故自身受苦不说,还祸及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