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义(5)

中华圣贤经典——义[电子书]

在当今的物质横流的社会,很多“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在于“取之有道,用之有道,用之有度”。人生苦短,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多得很,例如精神、事业、情义、荣誉、智慧、健康等等,这些都不是金钱所能量化和买到的,不能轻重倒置。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正义的手段获得财富,让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你的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因此古人常说,“贵为天子,未必是贵”,“贱如匹夫,不为贱也”。你为别人服务了多少,你就拥有多少财富。正如马云所说,一个人脑子里想的都是钱,就永远不会成功,只有一个人想着去帮助别人,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成功。

精彩典故:

子贡问贫富之道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最有钱的,年纪轻轻就在商界崭露了头角。而且他在政治、外交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意思是,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依然不失其志,不谄媚,不低头。即使发财了,也不飞扬跋扈,得意忘形,怎么样?言语间有几分自诩,似乎以为自己的修养达到这一步就不错了,心想必定会得到老师的赞美。没想到孔子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也。”也就是说,你所说的只不过刚及格。一个人真正做到了贫而不谄算不了什么,真正的贤人应该是安贫乐道之人。富而不骄也不难做到,难得的是富而好礼,谦虚求进,不断完善自我修养。听了孔子的话,子贡感到很羞愧。

颜回安贫乐道

孔子有教无类,收徒弟不问贫富,只要肯学,他都招进门里。颜回初见孔子时,不过是个十岁多的孩子,他个子矮小,衣着简陋,面黄肌瘦,但额头却出奇的高,向前凸起,双眼深凹,炯炯有神。他向孔子磕头施礼,就算成了孔门弟子了。

初见时,颜回并没有给孔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孔子渐渐发现,弟子之中读书最用功的就是颜回,他很少提问,只是瞪着一双大眼饥渴地听孔子讲经授业。

放学后,颜回总是最后一个走,饭后又第一个来到学堂,然后就捧卷诵读。时间长了,孔子就觉得奇怪了,于是派人偷偷跟随颜回,看个究竟。

原来,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平时,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又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这样,颜母每天走时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

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孔子听了回报非常怜悯,又十分叹服。于是说:“一箪食,一瓢水,居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当代镜鉴:贫富都作等闲看

富贵,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富贵者也未必就终生能安享富贵。斗转星移,世事无常,贫富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处于一种交替更迭之中。“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红楼梦·好了歌注》),这种由富贵而贫穷,由贫穷而富贵的交替,上演过无数次的悲欢离合。拿破仑曾拥有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而他却说:“我这一生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又聋又哑又瞎,她却表示:“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的美好。”这又反映了有金钱未必好,而没有金钱却也一样快乐。所以,对于贫穷与富贵都要有正确的态度去看待——贫富都作等闲看。

被媒体称为台湾“首富”的郭台铭,在其夫人去世的时候,引发了一阵新闻热议。一向低调的郭台铭在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说:“我现在觉得自己很穷!我没有好好地陪家人,父亲过世时,我还在国外,接到电报赶回来见他最后一面时,他已经没有回应了。”他回忆说:“父亲是公务人员,给了他很好的教育,他教我们要安贫乐道,不是我们的就不要去拿,我们家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也没有沙发,只有藤椅,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贫穷。”郭台铭的财富观和孔子的观点非常接近。能吃妈妈煮的面就很高兴,失去父亲就觉得自己很贫困,而失去妻子,他就更加“贫穷”了。

李嘉诚也十分赞同孔子的观点,他认为,财富不能单用金钱来衡量。内心富有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富有。他一边拼命地赚钱,一边拼命地花钱,他的投入足以使其成为亚洲最大的慈善家。他是将利、义结合的最好典范,他在赚钱的同时依然不忘对世人的关注,不忘担负社会的道义。因此,一个人在有了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保障后,就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关怀、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