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要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财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义利相济,义然后取,让我们的财富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是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国学链接:何为大夫
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诸子之言:
(战国)荀子:“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讲述了一个道理:君子的本性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善于借用外物的力量罢了。可见,外力的重要性。
正如古人所说:“智者当借力而行,慧者运力而动。”聪明的人和智慧的人都善于借助外力的作用成就自己,因此,我们应领悟借力的思想;学习借力的方法;掌握借力的技巧。
《红楼梦》里薛宝钗也在《临江仙·柳絮》里吟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见,薛宝钗深谙借力之道,以此达成自己的目的。
不管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否则就会失败。《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延伸思辨:巧借外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住在这个国家,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乃至政坛上的大员,政府的中坚;和这个国家社会上各种贤达的人,都要交成朋友。也就是说,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良好的关系,就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才能有所贡献,进而有道义。
孔子的这些话,一方面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只有先前谋划好了,后面的事情才会做得更顺利;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成事,就要善于借用外力。“利其器”的目的就是为了“善其事”——提高功效和增强威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致富也一样,一定要考虑好什么才是完成这件事的最好手段,找到并利用好这些外部条件,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彩典故:
未雨绸缪
武王灭纣后,封管叔、蔡叔及霍叔于商都近郊,用来监视殷的遗民,号三监。武王驾崩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叔父周公辅政,这就导致了三监的不满。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的存在不利于成王成就大业。周公为避嫌疑,远离京城,迁居洛邑。不久,管叔等人与殷纣王之子武庚勾结行叛。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周公平乱后,就写了一首《鸱鸮》诗给成王。其诗曰:“趁天未下雨,急剥桑皮,拌以泥灰,以缚门窗。汝居下者,敢欺我哉?”周公的诗有讽谏的意思,他希望成王能及时制定措施,以防止叛乱阴谋。尽管成王心中不满,但是也没有责备周公。
当代镜鉴:致富的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
经商致富也要先把斧子磨好,一把斧子如果始终得不到使用,锐利的刀刃就会生锈,因此要趁着刀锋利的时候赶快使用,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只知道趁热打铁地前进,而忽视了打磨自己,最后的结局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伐木工在林场找到一个待遇还算不错的工作,于是就下定决心好好干,第一天报到,场长给了他一把锋利的斧头,并给他指定了伐木范围,他来到树林里挥斧大干,砍了16棵树,第二天他更加卖力了,可是只砍了12棵树,到了第三天,他只砍了8棵。
他忙跑去问林场主,林场主问他:“你上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子?”工人奇怪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有功夫磨斧子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如果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就可能会因为没有做好准备工作而力不从心,而且再也没有进步的可能。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反思要落后。在经商的路上要时刻反省自己,这样,才能实现致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