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义(4)

中华圣贤经典——义[电子书]

《朱注》杨氏则说:“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李泽厚认为:《朱注》有理,宁朴质粗放,有生命活力,毋迂腐死板或华而不实。为人、做事,似均如此。

在君子的表里关系中,“质”是里,“文”是表,“质”是内容,“文”是形式。如果表里一致,相辅相成,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把握或者拿捏不好,那么,宁可质朴粗放一些,也不要矫揉造作,令人反感。

延伸思辨:善于察人

对于“文”与“质”的问题,孔子的弟子子贡讲得很明白:“文犹质也,质犹文也。”也就是说,子贡认为“文”与“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说,人们在对待事物的时候,不能仅仅盯住眼前的表象,因为他只反映了这个人或者这件事的外在状态。人们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是由丑小鸭变来的,美丽的蝴蝶是从丑陋的蝶蛹变化而来的。其实,这些都为我们如何认识人,如何考察人提供了方法。

我们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人,怎样去公正地判断一个人。如果对一个人的了解缺乏深度、广度,就会引发错误的意识,使自己的行为缺乏君子的道义。

因此,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要以貌取人,而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从本质上对人对事进行分析和判断。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一个人作出公正的评价,而不至于做出错误的举动。

精彩典故:

孔子错判子羽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39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侍奉孔子。

可是当孔子抬眼一看的时候,顿时皱起了眉头。因为澹台灭明长得十分丑陋,不仅如此,他的体形也极不端正。所以,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孔子想,他想学点什么就教给他点什么就好了,至于伺候的事暂时就不说了。后来,子羽在孔子那儿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回去了。

子羽回去后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300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就是一代圣人孔子犯的错误,他因此而得到了教训。

当代镜鉴:以貌取人要不得

乌鸦和喜鹊在争论谁最受人欢迎,双方争执不下,这时,一群人正在盖房子,乌鸦提议说:“我们比一比,看谁受盖房子的人欢迎,谁就赢了。”

喜鹊欣然同意。乌鸦首先飞到一棵大树上,对着盖房子的人高声叫道:“高楼大厦!高楼大厦!”盖房子的人看到乌鸦在枝头上,觉得晦气,不禁大怒,便捡起石头朝乌鸦砸去,乌鸦落荒而逃。

喜鹊说:“看我的。”它飞到枝头,高声叫道:“快要塌了!快要塌了!”人们看到喜鹊在枝头高叫,认为很吉祥,就赶忙扔些食物给它。喜鹊衔着一块食物飞走了,乌鸦十分羞愧。

乌鸦高叫“高楼大厦”,结果却得到了石头;而喜鹊大喊“快要塌了”,却得到了人们的厚待。在这则寓言中,人表现得愚蠢透顶。

有些时候很多人都会犯下以貌取人的错误。比如他们会对那些衣着光鲜的人表示出自己的羡慕和敬仰,而对那些外表朴素平凡的人则会投去轻蔑的一瞥。很多人都觉得从外在形象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气质修养、才干学识、品德操守、身份地位等等。

与人交往第一印象相当重要这是不容置疑的,以外表判断他人也是人之常情,但外在形象所透露的信息毕竟有限。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整洁的人的确比肮脏的人看起来舒服得多;外表如果让人不舒服,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内心的好恶。我们平常也会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别人的长相:“那个人一脸奸相,看起来很坏的样子!”“那个人一脸胡子,长得像个土匪似的!”这些完全都是根据外观所下的判断。人的长相或体形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你如果只是以貌取人的和人交往,那就说明你没有君子应该具有的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