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言真正能打仗的人取得胜利,并不显露智谋的名声,并不呈现为勇武殊世的赫赫战功,而是于平淡中表现出来。即老子所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⑥故其战胜不忒:忒,音“特”,失误、差错。不忒,无差错,意为确有把握。
⑦其所措必胜:措,筹措、措施、措置。此处指的是作战措施。
⑧胜已败者也:战胜业已处在失败地位的敌人。
⑨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胜利的军队。先胜,先创造不可被敌战胜的条件。此句意为能取胜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才同敌人决战。
⑩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指失败的军队总是轻易开战,然后企求侥幸取胜。
(11)修道而保法:道,政治、政治条件。法,法度、法制。意为修明政治,确保各项法制得到贯彻落实。
(12)故能为胜败之政:政,同“正”,主、主宰的意思。
【译文】
预见胜利不超越普通人的见识,这算不得高明中最高明的。通过激战而取得胜利,即使是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如同能举起秋毫算不得力大,能看见日月称不上目明,能听到雷霆算不上耳聪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用兵的人打了胜仗,既不显露智慧的名声,也不表现为勇武的战功。他们获胜,是确有把握的。其之所以必胜无疑,是由于他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是战胜那些业已处在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从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求同敌人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于指导战争的人,总是修明政治,确保法制,从而能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
兵法:一曰度①,二曰量②,三曰数③,四曰称④,五曰胜。地生度⑤,度生量⑥,量生数⑦,数生称⑧,称生胜⑨。故胜兵若以镒称铢⑩,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11),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12),形也(13)。
【注释】
①一曰度:度,指度量土地面积。贾林注:“度,土地也。”②二曰量:量,容量、数量,指计量物质资源。
③三曰数:数,数量、数目,指计算兵员的多寡。
④四曰称:称,衡量轻重。王皙注:“权衡也。”指敌对双方实力状况的衡量对比。
⑤地生度:生,产生。言双方所处地域不同,产生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
⑥度生量:指幅员大小的不同,产生物质资源多少的“量”的差异。
⑦量生数:指物质资源多少的不同,产生兵员多寡的“数”的差异。
⑧数生称:指兵力多寡的不同,产生军事实力对比强弱的不同。
⑨称生胜:指双方军事实力对比的不同,产生、决定了战争胜负的不同。
⑩故胜兵若以镒称铢:镒、铢,皆古代的重量单位。《玉篇·金部》:“镒,二十两。”铢,张预注:“二十四铢为两。”以镒称铢,指两者相称,轻重悬殊。此处比喻力量相差悬殊,胜兵对败兵拥有实力上的绝对优势。张预注:“有制之兵对无制之兵,轻重不侔也。”
(11)胜者之战民也:战民,指统率指挥士卒作战。民,作“人”解,这里借指士卒、军队。战民,与下篇《势篇》“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之“战人”含义同。春秋时,兵农合一,民众平时生产,战时征集从戎。
(12)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七尺(一说八尺,见《说文》、《孟子》赵岐注)为仞。千仞,形容极高。谿,同“溪”,山涧。
(13)形:喻指军事实力。《势篇》云:“强弱,形也。”
【译文】
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地域大小——“度”的不同,产生双方物质资源丰瘠不同的“量”;敌我物质资源丰瘠——“量”的不同,产生双方兵员多寡不同的“数”;敌我兵员多寡——“数”的不同,产生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敌我军事实力强弱——“称”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成败。所以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有如以“镒”比“铢”那样,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于胜利的军队,则就像用“铢”比“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胜利者指挥军队进行战斗,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所向披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