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仁-第六章 以人为本:管理中的仁道思想

中华圣贤经典——仁[电子书]

许衡举例说:宋代名臣包拯为人正直无私、判案如神,算是明察秋毫之人了,但他也曾受过一个小吏的欺骗。当然作为一般官吏,或者说是普通人,受骗上当后仅仅办错一两件小事,不会产生太大,太恶劣的影响。可是君王就不同了,他掌握着予夺、升黜、赏罚乃至生杀的大权,如果用人有误,上当受骗,造成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况且,君主会被自己的感情左右,对自己喜欢的人就重用,对自己厌恶的人就不加理睬,甚至贬斥。这样就使得小人有可乘之机。“甚至本无喜也,诳之使喜;本无怒也,激之使怒;本不足爱也,而诳誉之使爱;本无可憎也,而强短之使憎。若是,则进者未必为君子,退者未必为小人。”这样,小人便会“挟其诈术,千蹊万径,以盅君心”。这样的欺骗,即使是像尧舜那样圣明的君主也是防范不及的。

许衡还指出,不仅要任用贤能,还要使其充分发挥才能,这就更加不容易了。除了贤才难于了解之外,贤才被授予官职也不等于发挥了作用。“人君知之,然君之命之,泛如厮养,贤者有不屑也。”对待任用的人才,如果像对待蓄养的奴隶一样,随意指使,呼来喝去,这样的贤者是不会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君王效力的。因此,除了识人之外,对贤才既要识之、任之,还要待之以礼,信用其言,才能使人真正发挥作用。

许衡从知人不易、用人更难的角度,说明了如何知人与用人的道理。他的这种观点即使是在当下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当代镜鉴:知人还应善用

由于樊迟对智者识别人的道理不太理解,引发了孔子关于选拔人才的一番论述。其实,在《论语·为政》里,当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够使老百姓服从时,孔子已经回答了类似的话:“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的意思是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放在邪恶不正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放在正直无私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所以,如何选拔人才,一直是孔子思考的问题,也是他向当政者所提供的治国方略之一。

以国家喻企业,一理而贯之。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才。在企业管理中,对员工做到知人善用、达到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是所有管理者追求的核心目标。

知人善用,知人是基础。管理者只有了解和掌握员工的特点,才能用好员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作为管理者,要尽快、准确地了解员工,就必须要和员工保持良好、有效的沟通。管理者既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开通热线电话等传统形式,也可以创新交流渠道,如开设员工网上论坛等方式,和员工进行多元化、多层面的沟通,还可以走近员工,在工作中、完成任务中观察员工,了解员工的性格、特长、爱好、工作和生活需求等各方面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员工进行准确定位,为善用员工打下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沟通其实是一门艺术。为达到好的沟通效果,管理者在和员工进行沟通时,要使员工感觉到与自己拥有共同点,共同点越多,管理者就越容易获得员工的信任和接纳,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全面的员工信息。

在对员工特点有了基本把握之后,管理者就要在善用、用好人才方面下功夫。

1. 管理者要学会用人所长。

根据每个员工的性格、技术特点等,给员工寻找、安排或调换一个更加合适的岗位,让员工拥有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平台。

2. 管理者要学会在流动中使用人才。

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时间长了,经验丰富了,能力提高了,原来适合当“螺丝钉”,现在就有可能适合当“发动机”了,那么此时,就需要管理者在充分了解、准确判断的情况下,及时给员工调换合适位置,否则员工就可能心态不平和,工作缺乏进取心,进而对企业缺乏信心乃至出现跳槽情况。

3.管理者应该“用人不疑”。

在企业管理中,信任非常重要,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信任也应有限度,比如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会一味地看重他所选中的所谓“心腹”之人,可事实是,往往正是这些人会做出有损企业利益的事来,这种现象应引起管理者深思。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大批各种人才,就会失去赖以发展的前提;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不懂得知人善用,在用人上出现问题,好的企业也会逐渐走向衰败。因此,各级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做到“知人”;更要努力把人用好,做到“善用”。

3.着眼大局,管理者当学会授权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