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仁-第六章 以人为本:管理中的仁道思想

中华圣贤经典——仁[电子书]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买了些什么回来?”冯谖答道:“你说让我看你家里缺少的买,我看你家里堆满了珍珠宝贝,畜栏里养满了良犬骏马,堂下站满绝色美人,你家里所缺少的只有‘义’,所以我就替你买了‘义’回来。”

孟尝君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冯谖说:“借你钱的,大多是穷人,眼下利上滚利,他们越来越穷,即使等着跟他讨债,十年也讨不到,再逼他们的话,他们就会逃走或造反。烧掉无用的借据,主动放弃不可得的空账,就会让您封地的人民亲近您,拥护您,我认为收回民心比收回利息更有用啊!”孟尝君无可奈何地拱拱手说:“先生的目光真是远大呀。”

后来齐王听信谗言,解除了孟尝君的职位。孟尝君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在离薛城百里远的地方,薛城的百姓纷纷来迎接他。孟尝君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的‘义’,今天终于看到了。”冯谖说:“狡兔准备了三个洞穴,方能免于一死。您至少也得有三个安身的地方,才能高枕无忧。”

不久后,冯谖来到秦国去游说。他对秦昭襄王说:“齐国能这样强盛,全靠相国孟尝君。现在齐王罢了他的官,如果秦国能重用孟尝君,他一定能给大王出力,那么秦国就会更加强盛。”秦王就派了10辆车子,准备黄金2000两,去迎接孟尝君。

齐王看秦国打算重金礼聘孟尝君,这才慌了神,忙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

这时,冯谖又提醒孟尝君说:“请您向齐王要一部分祭器,在薛城建立宗庙,那么您的地位就会稳固了。”宗庙在薛城建好后,冯谖对主人说:“三个洞穴都已凿好了,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此后,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受到丝毫的祸患,正是得益于冯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历史上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同样验证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触龙说赵太后

也是在战国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向齐求救,齐要赵以长安君为质。当时赵国是赵太后当政,长安君是她最疼爱的小儿子,不愿意让他以身赴险,无论是谁劝说都不管用,并说:“谁再想来说服我,我就唾谁。”

正在赵国处于国家存亡的危机关头,大臣触龙觐见赵太后,他先从彼此的健康、吃饭怎么样说起,后来谈到老了,说唯一不放心的是小儿子,想死前在宫里为小儿子谋个差事以了心事。

太后问:“男人也爱小儿子?”“嘿,比女人还厉害呢!”“不可能!比女人差远了!”触龙说:“我看您爱燕后比爱长安君深多了。”“哪里?比长安君差多了。”

触龙说:“爱谁不爱谁,要看是不是为他做长远打算。我看燕后出嫁的时候,您哭得那么厉害,直到她上了车,您还抓住她的脚哭。祭祀时您还祈求她不要回来,让她在那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世世为王,不是吗?”“当然。”

触龙又问:“三世以前,赵王之子孙还有为侯的吗?”“没有了。”触龙问:“不光赵,他国还有传及三代的吗?”“老妇没听说还有。”触龙说:“这叫近者祸及自身,远者祸及子孙。并不是君主、诸侯的儿子都不好,而是因为他们位尊而无功,俸禄优厚而没做过什么实际工作,还让他们身居要职而挟重器的结果。像长安君,您给他那么高的地位,又封以最富饶的土地,还让他管那么多要害部门。而不让他为国建功立业,一旦山岭崩(您不在了),长安君还能在赵国呆得下去吗?所以我认为您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赵太后恍然大悟,立即决定派车百乘送长安君去做人质了。

在封建专制时代,向国家统治者提不同意见很难,弄不好要掉脑袋。触龙提意见的方法曾为众多后世官员所仿效。这在现在的民主时代不足为训,但他揭示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值得后世借鉴。

当代镜鉴:企业同样也须忧患意识

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说的是当大学毕业的时候有20%的学生有清晰的人生目标,但是又只有10%的人非常清楚怎样实现个人的目标,同时制订了人生的规划,这10%的人也就是社会的精英。奇怪的是有好些人一开始就抱怨进错了学校,选错了专业,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可以不学习和投机取巧的机会,参加工作了又选错了单位,于是就不停地跳槽,直到有一天开始思考今生怎么办,然后才是人生的开始,但是往往这个时候已经人到中年了。这就是没有“远虑”给自己带来的教训!

当然,说得深远点,一个能“远虑”的人,必须有其相应的“远虑”能力,当自己发展到一定层次,显示出一定层次之“相”,才可能有其相应的“远虑”。任何的“远虑”都是和一定层次的社会相连的,离开了一定层次的现实社会,“远虑”也无所谓“远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