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思辨:修身养性,宁静致远
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译:所谓君子的行为,就是具有心态沉静,并且修身养性,生活俭朴,同时长养仁德之心。只有淡泊才能让自己拥有明达的品格,只有心态宁静才能具有开阔的眼界。所以,学习需要心静下来,要增长才能就需要学习,只有让自己拥有坚定的意志才能学到真正的智慧。)
良好的修养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步。没有良好的修养,就难以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也很难提高自己的品德与精神境界,这样下去,自己的人生也不可能有所成就,不可能有所作为,最后只能流于平庸,成为凡夫俗子,所以儒家主张要修身修心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上说:“依天命所给予的是性,根据本性的规定行事是道。”意思是说,平常所有事情都由自己的性格所限定,而性格又来自于天道。把握自己,才能把握命运。
《菜根谭》中也说:“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意思是说,耳目所喜欢的东西属于外来的侵害;感情欲望等心理上的邪念是内在的敌人。如果一个人愚昧无知,就容易受到这外来侵害和内在敌人的双重威胁。但是,不管是外面的影响还是内在的不当需求,只要我们自己保持淡泊宁静,恪守信念,不违背原则,那么那些邪恶的欲念就能变成自己修养品德的帮助。总之,人们要修身养性,首先要排除私心杂念,把握自己。
精彩典故: 列子拒收粟米
战国时期,列子先跟随仙人壶丘子学道,后又师从老商氏,并与伯高子为友。传说列子修道9年之后,即能御风而行。由此可见,列子当时的修行极高,后来,列子隐居郑国40余年,过着远离世俗的隐居生活。
在列子隐居郑国期间,他的生活穷困潦倒,常常食不果腹,面无血色。一位他国的使者在郑国见到列子,看到列子生活的窘困状况十分吃惊,当他见到郑国的相国子阳后,就对子阳说:“列子是闻名天下的有道之士,居住在贵国这么长时间,生活这么穷困,作为相国,你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子阳听后忙问左右才知道郑国有列子这样一个人,这个人修行极高,但生活十分穷困,于是就让手下的官员给列子送去了十车粟米。
听说相国子阳派人送来了粮食,列子立刻出来迎接。为列子送粮的官员说:“相国听说你的生活很困窘,特意让我给你送来粮食,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列子说道:“相国的心意我领了,但是我隐居于此没有为郑国作出一点贡献,没有一点的功劳,我怎么可以接受相国的恩赐呢?还是请收回吧。”面对送粮的官员,列子再三拜谢相国的恩典,却始终不肯接受官员送来的粮食,送粮的官员只好作罢,并把此事禀报相国子阳。子阳知道后更加佩服列子的为人。 韦诜择婿
唐玄宗时,裴宽曾经在润州做参军。当时,韦诜任润州刺史,裴宽是他的下属。韦诜的女儿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韦诜一心要为女儿找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婿,可是上门提亲的人不少,韦诜却一个也没有看中,要么嫌人家学问不好,要么嫌人家品德不好。
有一天,韦诜正在为女儿的事情发愁。他在花园里踱来踱去,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女儿在二楼的闺房外,于是站在廊上眺望,看到就住在他家隔壁的裴宽正在自己的院子里埋什么东西。韦诜觉得好奇,就命下人去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下人回来禀报说:“有人送给裴宽一些肉干,没留下姓名放在门口就走了,他没法退还给人家,又不想收人家的东西,所以只好把东西埋了起来。”韦诜听了点头表示赞许。又命人去打听一下裴宽的为人,下人们回来禀报说:“裴宽为人清廉,从来不收别人的贿赂,生怕玷污了自己的家门。如果有人给他送东西,他一定马上派人送回去。即使不送回去,他也会派人给送东西的人回赠一份价钱相当的礼物。”韦诜听后,对裴宽的为人赞叹不已。
为了再考察一下裴宽,韦诜命人去请裴宽,就说自己要请裴宽喝酒。裴宽接到刺史的请柬当然不敢怠慢,慌忙收拾了一下就来赴宴。席间俩人谈得很投机,韦诜见裴宽已经不太拘束了,就假装说:“裴宽啊,自从你上任以来,在我身边立下了不少的功劳,我打算为你置办一所宅院,以便你居住,你现在住的地方太寒酸了。”裴宽听到这话,慌忙放下手中的酒杯,跪在韦诜面前说:“大人,小人辅助您只不过是尽自己的责任,并没有什么功劳,您又何必赏赐我呢?”韦诜悄悄地说:“你不必害怕,我这是偷偷送给你的,又没有旁人知道,以后你还要帮助我多聚敛些钱财,到时一定有你的好处。”裴宽顿时脸色大变,厉声说:“大人,我原以为您是个清官,不想您竟然说出这种话来!我请求辞官。”说着就要起身离去。韦诜看裴宽果真清廉,于是大笑着说出实情,并且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裴宽。听到这些,裴宽才消了怒气,转而惊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