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智(7)

中华圣贤经典——智[电子书]

美国有一个腰缠万贯的大企业家的女儿,她白天上课,晚上外出打工,以赚取学杂费。这个企业家平静地说:“我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辛,让她经受一点艰苦生活的磨炼。她长大后才会懂得怎样把握自己,怎样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

有位哲人说:“老年遭受艰难困苦是不幸的,这道理人们普遍知晓。少年未经艰难困苦也是不幸的,这道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的。享乐在先,或许令人羡慕。但这只是一个过程,不会永远乐下去,走到终点便是苦。吃苦在先,同样也是一个过程,不会永远苦下去,走到终点便是甜。”

有人说,人的一生谁都难以躲过吃苦,如果该吃苦的时候不吃苦,那么到了不该吃苦的时候就一定会吃苦。由此可知,一个人不管在哪里做事业,欲想成功,永远是需要操劳的,欲享福而事业成功,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想有所建树,那就要经受很多的磨砺。

所以,困难并不可怕,不要去躲避它,不要总想着过顺风顺水的生活。优越是滋生失败的温床,艰难才是成功的助推器。

素位而行,知足才能常乐

素位而行,不尤不怨。——《增广贤文》

译文:根据平日所处的地位而行事,不责备怪罪他人或自己,也不埋怨他人或自己。

国学链接:关于《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修改,称为《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不详。

《增广贤文》这本书对人性的认识是以“性本恶”为前提的,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因此,《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此书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由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增广贤文》中也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

《增广贤文》虽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对儒家的说教并不排斥。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而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同时语句通俗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此书中的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诸子之言: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孔子说:“君子对于饮食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能够饱足就行了。对于居住之处也没有太多的讲究,不求安逸享受,只要安全就可以了。对于世事反应机敏,但是言辞谨慎。到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修养自己的仁德,如此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人’了。”)

《中庸·修身》中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译:君子以其当下的地位行事,不谋求本职之外的事。居富贵,就按富贵人的身份做事;居贫贱,就以贫贱人的身份做事;居夷狄地区,就按夷狄地区的标准做事;处忧患之境,就做忧患中可以做的事。君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悠然自得的。居上位,不欺凌下位的人;居下位,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品行而不苛求他人,就没有什么抱怨。上不抱怨天,下不埋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