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智(7)

中华圣贤经典——智[电子书]

尽管有时我们难以选择邻居,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长相交往的朋友,我们可以按照仁的指引选择与人为善的待人态度。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我们总是面临许多的选择,需要在各种诱惑中作出自己的抉择,因此必须以仁德作为选择的出发点,勇于摒弃功利的诱惑,求得大仁大义,而这正是智者的选择。对此,胡适先生则进一步解释说,人最重要的是爱人,能同胸中有大爱的人在一起,是最幸福快乐的事。

精彩典故: 孟母三迁

《列女传》上记载孟母教子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孟子的母亲,很懂得人的道德学问是逐渐养成的道理,所以对孟子平时生活和学习上的细节十分重视,通过“渐化”的方式培养孟子的好习惯。

孟子小时候的家离墓地很近,孟子耳濡目染,经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说:“这个地方不适宜孩子的成长。”于是把家搬迁到热闹的集市附近。这时,孟子又开始玩卖东西的游戏。孟母说:“这里也不宜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教育。”于是又搬家到学宫旁边,不久,孟子就学着读书人的样子,做些礼仪谦让的游戏。孟母说:“这里适合来安顿我的孩子了。”于是,他们就在那里定居下来。

朋友之贤

平原人华歆与管宁一见如故,情投意合,逐渐成为至交。晚上,二人同榻抵足而眠,白天,两人一起耕耘、读书,情同手足。

有一天,二人在菜园里锄地,管宁在前,突然锄出一块金子,闪闪发光,但管宁视之如瓦砾,弃于一旁。华歆上前捡起来看了看,随后便扔在了地上。

还有一次,二人同席读书,有位达官显贵坐着豪华的轿子,前呼后拥地从门前经过。管宁对此置若罔闻,连眼都不抬,依然专心读书,而华歆却扔下书籍跑去观看,面露羡慕之色。管宁看出华歆是个喜好功名利禄的人,不宜与其为伍。等华歆回来后,管宁把席割开,与之分坐,并说:“子非吾友也。”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要靠主观的不懈努力,又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非常注重的问题。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就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品行;反之,则可能染上陋习。

当代镜鉴:在好环境中选择益友

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并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能给自己带来有益的影响,因此,交友应该谨慎。因为,一个好朋友可以带来帮助,一个坏朋友则往往带来麻烦,甚至可能诱导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

无论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要力求为自己寻找一个好环境,选择一些好朋友相处。因为,年纪相仿的朋友,容易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彼此常常是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达到言听计从的程度。交到一位行为不端的朋友会后患无穷,对方的行为必然会对你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难免使自己也染上不良的习气。因此,与有不良习气的人划清界限是非常必要的。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见贤思齐”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儒家希望人们懂得选择良好的环境居住,选择有仁德的朋友交往,并以此来培养自己的仁德和智慧,见贤思齐,即主动地去学习朋友的仁德,从而起到提高自身修养的作用。

《周易》说:“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朋友就是那种具有相同的情趣和共同的胸怀,一起去奋斗,一起吃苦并分享彼此收获的人。古人比喻朋友就像向平地上倒水,只有潮湿的地方才能聚住水。事物的同类相求、同类相得的规律就是如此明显。所以君子与人交往,首先要选择与有知识的人交往。孟母三次搬家是为了选择有涵养与有知识的人作邻居,为了避开不必要的干扰。

人总是需要有一定的归属感,自己属于哪种人,就会主动向那个方向发展。

曾国藩就非常懂得这一道理,自踏入京师之日起,他就开始寻找与自己情投意合的朋友。但身处官场,若交几个政友,固然可以使自己在日后的仕途上得到帮助,但也会有危险,因为这很容易给人以拉帮结党的印象,所以他意识到交政友要慎之又慎,绝对不能与人太过于亲密。交几个乐友,整天可以玩在一起,谈吃论喝,但时间一长,学业俱废,所以交乐友也当慎重,不可沉湎于中。

曾国藩为人淳朴端正,诗文做得不错。所以,居京十年中,他所交的朋友大多是文友,有的精通书法,有的擅长吟咏,有的棋艺甚佳。他们的才华使曾国藩受益很多,以至他终身都能够从这些方面获得精神上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