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善良,古人有一句很无奈的诗:“白首相知犹按剑”,说的是一生的朋友,头发都已经白了,见面的时候,手却还要不由自主地按住剑柄。互相猜疑是横亘在人心之间的高山大河。怎样才能跨越人心的山水,重写那“一见如故”的人生传奇呢?邪恶的人,没有人会愿意接近。善良的行为,却可以使人疑惑顿消、戒备全无。没有什么能比善良更让人放心的了。
没有礼貌的人,是让人轻视的;傲慢自大的人,是让人厌恶的。也许傲慢无礼的人会觉得自己不同寻常,殊不知,这种不同寻常,并不是优秀,而是恶劣。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敬,但是,无知和缺乏修养的人,却不会知道,尊敬只能用尊敬换来。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看到的,其实是自己的形象。当我们用恭敬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得到的将是更大范围的恭敬。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奢侈浪费的人,人们很难相信,面对金钱的诱惑,他会不为所动。一个经不起利诱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的。能够养成节俭的习惯的人,就肯定是一个有意志力的人,就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人,也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关于谦让,在大多数人以争斗为主要行为方式的时候,谦让将会显示出更大的力量和更高的境界。如果能够明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教训,那么每个人都会更加深切地理解“和为贵”的道理。如果必须付出,人们宁愿把自己的东西给那些谦逊礼让的人,而不是争强好胜的人。这五种素质,如果能真正拥有一种,在很多时候,就可以不求而得。如果全部具备,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抗拒了。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际面的扩大,人们互相交往时发生矛盾的可能性也开始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需要有能很好帮助自己解决矛盾的方法。面对我们社会交往中日益频繁出现的粗暴、傲慢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中渐成恶习的奢侈放纵,很多人开始提倡学习国学。而中国古代的“君子仁人”作风,最重要的恐怕要算是“温良恭俭让”了。
待人处事要“温良恭俭让”,这不仅是儒家的主张,也是几乎所有古代中国人所赞赏的基本态度。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我们自己一向待人温良宽厚、谦虚有礼,别人怎么能够对自己刻薄冷淡、傲慢不逊呢?相反,如果我们极端自私,待人刻薄,怎么能够希望别人无私、宽厚地待我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坚持“温良恭俭让”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团结最大多数的人,这是我们的生活和事业须臾离不开的,是成功和幸福的保障。只有人人努力做到温良恭俭让,才能创造和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形成人与人之间相敬互助、亲密和谐的气氛,而这正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作为文明的一种体现,“温良恭俭让”不是哪个人先天带来的,而完全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真正做到它并不容易,在这里除了要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克服自私,提升自我。俗话说:“诚于中则必发于外”,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对待自我与他人,自觉地将个人与他人融合在一起,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宽大的胸怀,自然就能够做到温良恭俭让。待人接物自然就会应付自如,使周围所有的人如沐春雨、如坐春风,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
忍是智慧,忍是担当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不能容忍一些小事,最后就会坏了大事。”
国学链接:巧言乱德,以忍为治
“巧言”,不只是“聪明巧妙的话”,而是指表面上冠冕堂皇、悦耳动听,背后却是充满了权谋私利的话,因为它表面上冠冕堂皇,和发乎道德良知的话很难区分,久而久之,它会一点一点地腐蚀人们的道德良知。巧言说多了,说的人也会养成一种取巧钻营的习气,凡事不从正面去做,道德良知就一天一天败坏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忍其实也是人性之一。忍,说文解释:忍,能也。忍之义亦兼行止。在儒家看来,要做到忍让,就要以忠厚拙讷的品德诚恳待人,自始至终认真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去理会那些中伤的谣传,这是真正的智慧所在,也是儒家提倡的君子应有的自律品质之一。
诸子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