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他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由于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他不仅能和士兵同甘共苦而且待人和气,一点也没有大将军的架子。每次朝廷给他赏赐,他都将这些赏赐统统分给自己的部下和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受渴。每次打仗,他都是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在他的带领下,官兵们一个个都勇往直前。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老百姓也纷纷自觉自发地去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他人,会受到人们的敬仰。李广将军就是以他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古训,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
当代镜鉴:厚道为人,厚德方能载物
孔子认为,智者要宽大为怀,宽厚为人,宽容地对待他人。
厚道为人,这是对人们为人处事的一贯要求。但是,社会上在大众褒扬做人厚道的同时,有些人却对厚道产生了片面的认识,有的甚至视厚道为懦弱、愚钝,赞许中常常流露出不屑,谈论中时常夹杂着嘲讽。其实,厚道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文化知识、社会阅历、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是经得起各种考验的高尚品格,是充满内涵的教养,是多年诚心修行累积所达到的境界。
厚德能载物。做人达到了生长万物的土壤之厚、遮风挡雨的博大之厚,自然得道。厚道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如同大河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人只有不断地丰富内涵、提高修养,成为容纳百川的大河,方能达到厚道。与厚道人相处不需要心存防范,没有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平静、安详,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小同,实现的是社会的和谐。
心存厚道,也就是告诉我们要待人诚恳,内心要朴实无华。老子说:“处其实不居其华。”这是生活中的又一智慧。在人际关系中要处在朴实、笃实中,而不要“居其华”,也就是不要居处虚华、浮华中。
我国著名的学者,被人们称为“布衣教授”的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个一辈子朴实无华的人。有一次在新生报到时,一个外地来的学生,看到一个像学校工友样子的老人,就请他为自己照管一下行李,他自己要去办一下入学手续。结果去了很久,当他回来的时候,那个老人还在那里为他看管着行李。后来这个学生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季羡林先生。
做人要厚道是指心态而不是指形式。土地不厚,承载不了山川海岳;人心不厚,得不到道义情谊。厚道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厚道是以德报怨,以善报恶。厚道是人性中的真善美。心存厚道了,必然内心是质朴的。一颗质朴的心体现出来的,一定是一个能处处让人感受到亲切的灵魂。
勇于改过,善莫大焉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严,而所学也就不可能达到一定的高深境界。为人当以忠厚诚信谦敬为本。人皆有长,总有我可以借鉴学习之处,不能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谁也不可能不犯错误,知道自己错了,就勇于改正,切勿自我忌讳、畏怯而苟且掩饰。”
国学链接:孔子对塑造性格的看法
我国先哲认为教育可以改变气质。因为我们可以主动掌握自我教育,由此塑造自己的性格。《论语·述而》记载:“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译:孔子温和厚道但仪容肃穆,威严但不显得粗暴,谦恭而安详。)
“温而厉”是对学生的态度。即老师对待学生以温和为贵,使学生如沐春风,乐于受教,继志述事。而同时又需要“厉”,因为“教不严,师之惰”,若无严格要求,学生容易避重就轻,投机取巧。“威而不猛”则是孔子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威”是由庄重所透显的威仪,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沉稳内敛,不苟言笑,举手投足合乎礼的要求,使人望而生敬畏之心。行动如此,说话亦然——孔子所下的判断,凛凛然有正气,闻者足戒。至于“恭而安”,则是孔子闲居自处的情形。“恭”是客气、谨慎、矜持的意思。如果一心求恭,可能显得退缩、懦弱、迁就。修养固然必须顾虑人我关系的和谐,因此谦退、恭敬是应该的,但是一味如此,就会丧失自己的原则,内心缺乏定见,无法自得其乐。孔子的“安”来自不假外求的精神与超越俗世评价的智慧。 人的性格修养必须先界定积极明确的目标,如“温、威、恭”,努力以赴;同时要避免走向极端,如“不厉、猛、不安”,以免利害并陈,两相抵消。以孔子来说,这三方面的特质又是分别针对他与学生的关系、他与社会大众的来往以及他自处时的态度。合而观之,正是他生活内涵的三个焦点,塑造性格也应该有此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