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智(3)

中华圣贤经典——智[电子书]

清末名臣曾国藩的“忍”功世人皆知。“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这是他的心得。在收敛低调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忍难忍之事,这就是曾国藩。但是,他的“忍”并不是一味的强忍,而是善忍、会忍,当忍则忍,不该忍则不忍。他一生有起有落、有荣有辱,但没有扶摇直上九霄,也没有一失足掉进深渊。虽然没有片段的精彩,却有整体的绚烂,总能启动平抑机能,在高潮时削去波峰,在低潮时填平谷底。

忍耐,其实是一种理智的顾全大局的表现。为人处世,忍耐有时会成为解决问题的良方。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上,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在必要时适当克制、忍耐一下会有好处。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因为自己的性子急而对别人做出些不礼貌的行为,这样最容易导致相互之间的矛盾。林肯说:“对暂时斗不过的小人要忍耐。”“忍”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这种忍耐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更不是含泪度日,而是一种谋略——以退为进,这也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当然,我们所说的“忍”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度,而这个度就是不能“乱大谋”,过分的忍无疑就成了无原则的纵容,是与真正的智慧相矛盾的。

总之,要成就一番事业,谁都难免经受一段忍辱负重的曲折历程。因此,忍辱几乎是有所作为的必然代价,能不能忍耐则是伟人与凡人之间的区别。因此,要想让自己有所成就,就必须要修得忍耐这门处世艺术,以使我们的人格成熟完臻。

勇而无谋是大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国家任用我,我就推行我的政治主张;不能任用我,我就远避世事。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子路说:“夫子如果统率军队,那么与谁同行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徒步涉水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赞同的。一定要找面临大事谨慎小心、细致、又善于谋略的人共事。”

国学链接:儒家的入世观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这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是从修身开始,中经齐家,终于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以个人道德实践为基础,以实行德治为核心,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与广大人民的生活相贴近,与中国人传统的伦理文化心理相合拍,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易于在社会实践中推广实施。因此,这种“入世”精神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和中期,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儒家的这种“入世”思想也为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及人文意识概念的巩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诸子之言:

邢昺曰:“言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舍随时,行藏不忤于物,唯我与汝有是夫!”(译:得到重用时就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行自己的主张,没有得到重用时,则要保守自己的思想。得到器重与否与时相关,践行自己的思想与否也不宜与客观世界相悖离。)

尹氏曰:“用舍无与于己,行藏安于所遇,命不足道也。颜子几于圣人,故亦能之。”(译:得到国家的重用与否与自己并无多大关系,是否践行自己的主张也顺随自己的际遇,这都是命运的安排。颜渊在这方面跟孔子差不多,所以能够做到。)

《孙子兵法》中说:“将者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不计后果,恃勇蛮干之徒是不足取的,处世必有原则,用世必当灵活,深谋而远虑,慎微而知著,洞悉几微之即萌,才是可靠的依托。“子行三军,则谁与?”虽然有“舍我其谁”的进取精神,但却缺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机变。度时之为宜,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决不犹疑苟且,更不为一时的得意而屈节卑媚逢迎。

欧阳修说:“士之所负者愈大,则其自顾也愈重;自顾愈重,则其合愈难。然欲与共大事,立奇功,非得难合自重之士不可为也。古之魁雄之人,未始不负高世之志;故宁或毁身污迹,卒困于无闻,或老且死而幸一遇,犹克少施于世。”庸常之人,处世用世,清以济世,浊则洁身自好。虽无匡挽天下颓势之力,却也无违于自身之志。保持自己品质的高洁也是难能可贵的。

延伸思辨:智慧是勇气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