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我者,会教中小学作文——沈氏作文法
潼南区潼南中学 江森18
这是关于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最新方案的理论,老师可以像教数学一样教作文,而学生可以像学习数学一样学作文。沈氏法将开辟中小学作文教学新时代。
信我者,会教中小学作文——沈氏作文学习法
沈氏法简介
沈氏法全称沈氏作文学习法,是我们研究出来的一套中小学作文的教材。
沈氏法教材是根据写作原理以及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编写而成的,从小学三年级学起,一直到高中三年级完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沈氏法教材和数学教材很相似,而不类语文教材。
一
几十年来,沈伯儒、沈默和我一直在做作文的教学与研究,逐步建立了沈氏法。在这里由我执笔,介绍沈氏法的基本原理。
二
写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以记事为例。
记事的写作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想,一个部分是写。
我们在记事时,第一步要想出事的内容,这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但形象思维的方向不是漫无目的,而是由题意来决定的。根据题意来选材,决定了形象思维的方向。选材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所以,记事的想也涉及到了抽象思维。另外,在记事的想的过程中,还涉及到了事的内容的剪裁,剪裁的过程也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所以,记事内容的想涉及到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没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便不可能想得出记事的内容来。当然,想的过程还涉及到了事物材料的贮存。想的第二步是写,也就是表达,把想出来的事的内容翻译成相应的语言并写出来,这个过程是表达的过程。这就涉及到了表达能力,涉及到了字词的积累、语法知识、写作技巧等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因此,没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是不可能记事的。
作者不断地想出,不断地表达出,直到写作的完成。
三
学生“想”的能力与“写”(即表达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通过培训才能获得的。
写作训练有三步,第一步是做到“想得出,写得出”,第二步是做到“想得多,写得多”,第三步是做到“想得好,写得好”。每一步都是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做到。
沈氏法的小学作文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能独立创作出六千字的故事。而中学作文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能独立创作出内容丰富、表达简洁、感情浓厚、思想鲜明的作品来。
四
文章的内容有四种:事、物、情、理。
事、物、情、理这四种内容各有其写作的原理。因此,在此处我们分别介绍这四种内容的写作原理。
沈氏法的教材中,学生首先主要学习事与物的写作,然后学习写事中人物的情绪,再学习写事中人物的性格,再学习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目前,学校里的老师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是成人文,而且这种要求从小学三年级,也就是从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时就如此。比如小学生的记叙文的标准就是:内容完整、具体、生动、详略得当、中心思想鲜明。沈氏法认为这种做法是荒谬的。
如何才能写出成人文?
写出成人文是需要相当的人文修养水平,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思想鲜明;要做到详略得当,那就需要很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相当的表达能力;而做到生动,那就需要表现出人物的情绪来……总之,写出成人文,是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与知识,而小学生不可能达到,更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就是初中生也达不到这个要求。而一开始就以成人文的标准要求学生,那么学生总是达不到要求,就会畏惧作文,厌恶作文。
沈氏法的训练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此,每个阶段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来确定作文的阶段性标准。直到高中三年级,那时的作文才达到成人文的标准。
我之所以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的学生写出的作文常常受到学校老师的指责,认为达不到记叙文的标准,于是学生就认为我教得不好。
六
目前学校的作文教学好像有教材,实际上是没有的。比如写记叙文,要求做到内容完整、具体、生动、详略得当、中心思想鲜明。但是,老师并没有讲清楚什么是“内容形象”,也没有一套切实有效的训练学生做到“内容具体”的方案,就要求学生写出的内容要具体。老师并没有讲清楚什么是“内容详略得当”,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训练学生做到“内容详略得当”的方案,就要求学生写出的内容要详略得当。这种教学如果放在数理化的教学上,老师早就让学生轰出课堂了。但在作文教学上,就习以为常。以数理化教材的标准来看,学校里并没有真正的作文教材。
沈氏法解决了中小学作文没有教材的问题,学生就像学习数学那样学习作文。
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沈氏法教材将成为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标准的作文教材。
记 事 篇
本篇学习记事的基本知识。
第一单元
本单元学习记事最基本的知识。
第一课
一:伯儒定理。
伯儒定理表述的是记事最基本的规律,其内容如下:
1:人怎样做事就怎样记事。
2:人是用六种行为来做事的,所以,用六种行为来写事。
六种行为是:动作、看见、听见、说话、感觉、想。
六种行为句是:动作句、看见句、听见句、说话句、感觉句、想句。
二:六种行为句例句。
1:动作句。
我拍手。
她眯起眼睛。
他跑到门口。
2:看见句。
我看见坡上有一片树林。
她看见门开着。
小林二郎看到一片乌云飘过来。
3:听见句。
我听见远处传来一阵歌声。
她听到有人哭喊。
小红听见妈妈说:“小红,快云去作业。”
4:说话句。
我说:“你好。”
他问:“你怎么来晚啦?”
老师怒吼:“李小明,你给我站起来!”
5:感觉句。
我觉得困。
他觉得很高兴。
王主任觉得沮丧。
6:想句。
我想:我要休息一下。
她想:我有三年没有回家了,今年春节我一定要回家看望爸爸妈妈。
玛丽想:这算什么呢?又叫我做,又不叫我做,到底要不要我做啊?
三:举例证明伯儒定理。
例1:
喝水
五月八日晚上,小明在家里看电视。看了一会儿,他觉得渴了,(感觉句)想:我要喝水。(想句)
他伸出手,(动作句)拿起茶几上的杯子,(动作句)喝了一口水,(动作句)觉得不渴了。(感觉句)他放下杯子,(动作句)继续看电视。
我们看到,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内容都是由行为句组成的。
其它句子的情况我们以后会讲到。
读者可以把自己当成“小明”,把“喝水”这件事做一下,看看是不是符合“怎样做事就怎样记事”。
例2:
打招呼
星期天下午,小明在街上散步。突然,他听见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听见句)回头一看,(动作句)看见王老师走过来。(看见句)小明觉得很高兴,(感觉句)想:我要向王老师问好。(想句)
小明来到王老师面前,(动作句)举起手敬个礼,(动作句)大声地说:“王老师,您好!”(说话句)王老师点点头,(动作句)笑着说:“小明,你好。”(说话句)小明放下手,(动作句)说:“王老师,再见。”(说话句)王老师说:“小明,再见。”(说话句)小明继续散步。
我们看到,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内容都是由行为句组成的。
作者也可以把事做一下,看看能不能照着文章的各种行为把事情做下来。
第二课
一:记事基本原理。
我们上一课学习了“伯儒定理”,并且证明它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要说,伯儒定理是有缺陷的,它并不完全正确,它的缺陷有如下几点:
1:会做事的不光是“人”,其它的物也会做事。比如,狗会喝水。
2:做事用的不是“六种行为”,而是“五种行为”。这五种行为是:动作、观察、说话、感觉、想。而“观察行为”又分为五种:看见、听见、嗅到、尝到、触到。
3:记事用的不是“六种行为句”,而是“五种行为句”,这五种行为句是:动作句、观察句、说话句、感觉句、想句。而“观察句”又分为五种:看见句、听见句、嗅到句、尝到句、触到句。
4:做事的诸行为的顺序表现了事的内在逻辑。这一点是伯儒定理没有提到的。
于是,我们得到了记事的基本原理,如下:
1:怎样做事,就怎样记事。
2:用五种行为做事,就用五种行为句记事。
3:事的诸行为的顺序表现了事的内在逻辑。
当然,在小学中,我们可以不提第“3”点。
二:五种观察行为例句。
1:看见句。
我看见坡上有一片树林。
她看见门开着。
小林二郎看到一片乌云飘过来。
2:听见句。
我听见远处传来一阵歌声。
她听到有人哈哈大笑。
小红听见妈妈说:“小红,快去写作业。”
3:嗅到句。
我嗅到一股香味。
她嗅到一股焦糊味。
马龙闻到一股汗酸味。
4:尝到句。
我尝到甜甜的味道。
他尝到苦涩的味道。
玛丽觉得菜咸咸的。
5:触到句。
我觉得衣服有点潮湿。
他觉得肉太硬了。
李维感觉花瓣很柔软。
三:举例证明记事基本原理。
例1:
什么香味?
星期天下午,小明在公园里的小路上慢慢地走着。走着走着,(过渡词)他嗅到一股香味。(嗅到句)他很好奇,(感觉句)想:这是什么香味,我要弄清楚。(想句)
他一边抽动鼻子,(动作句)一边走,(动作句)一边看。(动作句)香味越来越浓。(嗅到句)突然,他看见路边有一朵花。(看见句)于是,小明摘走了这朵花。
例2:
扔
一天早上,小明边走边吃刚买的包子。当他吃第二个包子时,(过渡词)觉得馅里的肉有股变质的味道。(尝到句)他觉得恶心,(感觉句)想:真倒霉,我还是把这个包子扔了吧。(想句)
他来到垃圾箱前,(动作句)把口里的包子碎渣吐进垃圾桶,(动作句)把手中吃了一口的包子也扔进垃圾桶里。(动作句)
例3:
握手
一天上午,小龙在公园里遇到了好久不见的小强。当小龙伸出手握住了小强的手时,(过渡词)觉得小强的手潮湿灼热。(触到句)小龙觉得不舒服,(感觉句)想:我要赶紧抽开手。(想句)
于是,小龙赶紧抽开手,(动作句)并在裤子上擦了几下手,(动作句)心里面觉得很别扭。(感觉句)
当然,用举例的方法来证明并不具有完全的说服力,但“记事基本原理”只能用归纳法来证明,需要用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从我写过的几百篇记事类文章来看,尚未发现有其它的行为。
第三课
一:记事文如何做到内容完整?
所谓的“记事文”就是记述事的文章。
要做到记事文的内容完整,就必须把文中所记之事的六要素交待清楚。
记事文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这件事是什么时间做的。
地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人物:这件事是谁做的。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原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经过:这件事是怎样做的。
结果:这件事做成什么样子。
把记事文的六要素都写出来,我们就说文章内容完整。
另外,记事文还有初态与尾态。
所谓的“初态”是指“人物”在做事之前做什么。在这里,我们为什么要给“人物”打上双引号呢?因为“人物”可能指的是人,也可能指物,如小鸟或石头、花什么的。
所谓的“尾态”是指“人物”在做事之后去做什么。
事的“初态”与“尾态”并不是文章的要素,因此可以写,也可以不写。
事的“初态”与“尾态”通常不用行为句来表达,而是用“略写句”来表达。“略写句”是怎么回事儿呢?就是用一句话来表述一件事或由几个行为组成的细节。关于“略写句”,以后我们还会讲到。
在一般的情况下,在初态中把“地点”和“人物”两个要素讲清楚。
如:《喝水》。
A:范文。
喝水
五月八日晚上,小明在家里看电视。看了一会儿,他觉得渴了,想:我要喝水。
他伸出手,拿起茶几上的杯子,喝了一口水,觉得不渴了。他放下杯子,继续看电视。
B:解说。
“题目” 是“喝水”
“时间” 是“五月八日晚上”
“初态” 是“小明在家里看电视”
“原因” 是“看了一会儿,他觉得渴了,想:我要喝水。”
“经过” 是“他伸出手,拿起茶几上的杯子,喝了一口水,觉得不渴了。”
“结果” 是“觉得不渴了”
“尾态” 是“他放下杯子,继续看电视”
在本文中,因为六要素都交待清楚了,所以我们说本记事文的内容完整。
第四课
一:记事文的基本结构。
记事文的基本结构如下:
题目
时间,+初态。+原因
经过+结果。+尾态。
记事文可以有许多结构,但这一种最常见,最典型,也最自然。
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写作思路”。
如:
打招呼(题目)
星期天下午,(时间)小明在街上散步。(初态)突然,他听见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回头一看,看见王老师走过来。小明觉得很高兴,想:我要向王老师问好。(原因)
小明来到王老师面前,举起手敬个礼,大声地说:“王老师,您好!”王老师点点头,笑着说:“小明,你好。”小明放下手,说:“王老师,再见。”王老师说:“小明,再见。”走了。(经过+结果)小明继续散步。(尾态)
未完待续 10月5日
第二单元
本单元学习记事文“原因”的基本思路。
记事文的“原因”共有七种基本思路,其中五种是外在的观察思路,也就是“原因”是由外在的因素引发的;还有两种内在的思路,也就是“原因”是由内在的原因引发的。
记事文的原因有数不胜数的思路,但大都属于这七种基本思路或由这七种基本思路变化或整合而来。以后我们会讲到原因的思路的变化式。
第一课
一:记事文的“原因”的看思路。
事的原因是由看见的视觉内容引发的。
看思路如下:
过渡词,+看见。+感觉,+想。
如:
打招呼
星期天下午,小洁在超市里玩。正玩着,(过渡词)她看见姑姑站在一个柜台前。(看见)小洁觉得很高兴,(感觉)想:好久没有见到姑姑了,我要和姑姑打个招呼。(想)
她跑到姑姑面前,说:“姑姑,您好。”姑姑说:“好好好。你怎么在这里呀?”小洁说:“我没事情做,就在这里玩。”姑姑说:“那你去玩吧。”小洁说:“姑姑,再见。”姑姑说:“去玩吧,去玩吧。”小洁转过身,离开姑姑,继续玩。
可以看见的视觉内容有很多,如位置数量形状大小颜色光泽等。
第二课
一:记事文的“原因”的听思路。
事的原因是由听见的听觉内容引发的。
听思路如下:
过渡词,+听见。+感觉,+想。
如:
吵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自己的房间里写作业。写着写着,(过渡词)他听见门外传来一阵嘈杂声。(听见)他觉得很烦,(感觉)想:准又是妈妈找一帮人在打麻将。这样吵,我怎么写作业?我要抗议。(想)
小明丢下笔,站起来,快步走出自己的房间,看见妈妈和几个人围着麻将桌在打麻将,还说说笑笑的。小明生气地说:“妈妈,你们这么吵,我怎么写作业呀?”妈妈说:“你关上门就不吵啦。”小明说:“我刚才关着门呢,还是吵着我啦。”妈妈说:“你用棉花塞住耳朵,就听不见了。”小明白了妈妈一眼,转身回到房间,关上门,找了两个棉球,塞在耳朵里,听不见吵闹声了。他就继续写作业。
听见的是声音,说话当然也是声音的一种。
未完待续 10月6日
第三课
一:记事文的“原因”的嗅思路。
事的原因是由嗅到的嗅觉内容引发的。
嗅思路如下:
过渡词,+嗅到。+感觉,+想。
如:
什么香味?
星期天下午,小明在公园里的小路上慢慢地走着。走着走着,(过渡词)他嗅到一股香味。(嗅到)他很好奇,(感觉)想:这是什么香味,我要弄清楚。(想)
他一边抽动鼻子,边走边看。自味越来越深。突然,他看见路边有一朵花。于是,小明摘走了这朵花。
嗅到的嗅觉内容是气味。
第四课
一:记事文的“原因”的尝思路。
事的原因是由尝到的味觉内容引发的。
尝思路如下:
过渡词,+尝到。+感觉,+想。
如:
扔
一天早上,小明边走边吃刚买的包子。当他吃第二个包子时,(过渡词)觉得馅里的肉有股变质的味道。(尝到)他觉得恶心,(感觉)想:真倒霉,我还是把这个包子扔了吧。(想)
他来到垃圾箱前,把口里的包子碎渣吐进垃圾桶,把手中吃了一口的包子也扔进垃圾桶里。
尝到的味觉内容是味道。
第五课
一:记事文的“原因”的触思路。
事的原因是由触到的触觉内容引发的。
触思路如下:
过渡词,+触到。+感觉,+想。
如:
握手
一天上午,小龙在公园里遇到了好久不见的小强。当小龙伸出手握住了小强的手时,(过渡词)觉得小强的手潮湿灼热。(触到)小龙觉得不舒服,(感觉)想:我要赶紧抽开手。(想)
于是,小龙赶紧抽开手,并在裤子上擦了几下手,心里面觉得很别扭。
触到的触觉内容有很多,如温度、重量、湿度、硬度、光滑度等。
未完待续 10月7日
第六课
一:记事文的“原因”的感觉思路。
事的原因是由人物的自身感觉引起的。
注意,这个感觉不是外界引发的。
感觉思路如下:
过渡词,+感觉+想。
如:
喝水
五月八日晚上,小明在家里看电视。看了一会儿,(过渡词)他觉得渴了,(感觉)想:我要喝水。(想)
他伸出手,拿起茶几上的杯子,喝了一口水,觉得水温温的,(触到)有点甜,(尝到)很好喝。他又喝了一大口,觉得不渴了。他放下杯子,继续看电视。
在“经过+结果”出现了一个触到句,一个尝到句,所以特别标出来。但这两个内容与本文所讲原因思路无关。
第七课
一:记事文的“原因”的想思路。
事的原因是由人物自己想到的内容引起的。
注意,这个想不是外界引发的。
想思路如下:
过渡词,+想+想。
前一个“想”是想到的内容,后一个“想”是做出做事的决定。
实际上,“想+想”可以合二为一,于是想思路也可以写成:
过渡词,+想。
在这个“想”,一是要把做出的决定讲清楚,二是要把为什么做出决定的原因讲清楚。
如:
写作业
星期天下午,小明在家里看电视。当看完他感兴趣的节目时,(过渡词)他突然想起英语作业还没有完成,(想)想:我要去写英语作业。(想)
他站起来,走到书房,写英语作业。
也可以这样写:
写作业
星期天下午,小明在家里看电视。当看完他感兴趣的节目时,(过渡词)他突然想到:我的英语作业还没有写呢,快去写英语作业吧。(想)
他站起来,走到书房,写英语作业。
当然,这件事的“原因”也可以设计成“小明”看到电视里有人写作业,才让他想起他的英语作业没有写,从而把“原因”的想思路变成看思路。所以,一件事的“原因”思路可以做多种设计。
未完待续。
我的稿子要公开发表,怎么会放在未公开区中呢?
小学1年级 - 经验谈字数:6747 投稿日期:2017-10-5 11:12:14 推荐3星:[ROOT]2017-10-8 18:50:34---- ROOT 2017-10-17 10: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