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子兵法[电子书]

  本篇集中论述了战争活动中的“虚”、“实”关系,讨论二者相互对立、相互转化这一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揭示了军事上“避实击虚”的一般原则,并提出了在作战中如何掌握虚实,如何转化虚实,如何运用虚实的基本要领。孙子强调要通过对“虚”、“实”关系的全面认识和辨证把握,来夺取战争的主动权,即“致人而不致于人”。要想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如何争取优势,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为此,孙子提出了著名的作战指导原则——“避实而击虚”。

  本篇篇题各本皆作《虚实》,唯汉简本及篇题木牍作《实虚》,当以《虚实》名篇为确。查各家注皆言《虚实》,无以《实虚》相称。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②。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④;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⑤。故敌佚能劳之⑥,饱能饥之⑦,安能动之⑧。

  【注释】

  ①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处,占据,占领。佚,即“逸”,指安逸、从容。

  ②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趋,奔赴,这里是仓促、猝然的意思。趋战,仓促应战。此句意为作战中后据战地仓促应战,则疲劳被动。

  ③致人而不致于人:致,招致、引来。致人,调动敌人。致于人,为敌人所调动。这句话的核心含义是争取把握作战中的主动权,系孙子作战指导思想的精髓。

  ④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利之,以利引诱。意谓能使敌人自投罗网,乃是以利相引诱的缘故。

  ⑤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害,妨碍、阻挠的意思。此言能使敌人不能到达战地,乃是牵制敌人的结果。

  ⑥敌佚能劳之:能,此处是乃、就的意思。劳,疲劳,使动用法。

  ⑦饱能饥之:饥,饥饿、饥困,用作使动。

  ⑧安能动之:言敌人若安固守御,我就设法使他们移动。

  【译文】

  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来犯的就安逸主动,而后抵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惫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够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缘故;能够使敌人不能抵达其预定地域的,则是设置重重困难阻挠的缘故。敌人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他们疲劳;敌人粮食充足,就设法使他们饥饿;敌人驻扎安稳,就设法使他们移动。

  出其所不趋①,趋其所不意②。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③。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④;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⑤。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⑥。微乎微乎,至于无形⑦!神乎神乎,至于无声⑧!故能为敌之司命⑨。

  【注释】

  ①出其所不趋:意谓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即击其空虚。不,在此处当作“无法”、“无从”之意解,与《孙膑兵法·威王问》中“必攻不守,兵之急者邪”之“不”义同。

  ②趋其所不意:指兵锋要指向敌所不曾意料之处。与上句同义重复,表示强调。

  ③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无人之地,喻敌虚懈无备之处。

  ④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言我出击而必能取胜,乃由于出击的是敌人戒备虚懈、无从防守之处。

  ⑤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言我防守而必能稳固,乃由于所守的是敌无法攻取的地方。

  ⑥“故善攻者”至“敌不知其所攻”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不能守。善于防守的,能使敌不能攻。

  ⑦微乎微乎,至于无形:微,微妙、高明的意思。此句谓虚实运用微妙到极致,则无形可睹。

  ⑧神乎神乎,至于无声:神,神奇、神妙、不可思议。此言虚实运用神奇之至,则无声息可闻。

  ⑨故能为敌之司命:司命,命运的主宰者。

  【译文】

  要攻击敌人无法驰救的地方,要奔袭敌人未曾预料之处。行军千里而不劳累,是因为行进的是敌人没有防备的地区;进攻而必定能够取胜,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无法防御的地点;防御而必能稳固,是因为扼守的是敌人攻打不动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道该如何防守;善于防御的,能使敌人不知道该怎么进攻。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任何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见丝毫声息。这样就能够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①;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②。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③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④,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⑤。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