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部不朽杰作的过程中,我们似乎都有同样的体验:随着情节的发展,堂吉诃德的形象一点点改变着。起初他的荒唐举动或许引得我们忍俊不禁,但是最终我们对他的钦佩之情会油然而生,即便他遭到众人肆无忌惮的嘲弄和欺辱。这时候,我们也难免不时莞尔一笑,但同时辛酸的泪水也涌入了眼眶。我们不能不为他感到惋惜:一个如此正直的汉子,居然无人赏识,更没有机会和空间去施行他的正义之举。尤其糟糕的是,他的一切高尚品格只能在一片嘲弄声中徒然耗尽。而那些讥笑他的猥琐之辈,尽管位高职显,却连舔舐他的鞋跟的资格都没有。
然而,不管他遭遇到多么令人屈辱的欺凌,他都会不失尊严地重新站立起来。这种百折不屈的刚烈血性是一切拥抱远大理想的仁人志士所共有的。追求的理想越是崇高,立志实现它所需的人格修养就应该越完善,也就是说,为艰巨事业奋斗,必须依靠坚不可摧的意志。还是堂吉诃德自己说得好:就我本身的经验而言,自从当上游侠骑士,我变得勇敢而谨慎,慷慨兼大度,斯文且有理,强悍却慈悲,不急不躁,坚韧地承受着辛劳、囚禁和魔法的摧残。
或许他有些言过其实,但至少他对人格完善的向往是真诚的。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追求,即便不像他那样雄心勃勃也行。惟其如此,虽说我们无力涤荡世上的全部污垢,至少可以在我们自己的心里保存一块净土。不仅如此,崇高理想在提升理想主义者的同时,还会向四周扩散。眼前就有桑丘·潘沙的例子。他本是个粗鄙、狡黠、贪婪、自私、怯懦的人,但是在陪伴堂吉诃德的过程中,逐渐受到教化,获得一些有关尊严、忠诚、正直、责任心等方面的基本概念,甚至连说话的口气也越来越文雅了。下面这段话决非在唱高调,而是发自他肺腑的:我伺候的那个(主人)可不是这样。我的意思是,他可没什么鬼心眼儿。他是个大好人,谁也不欺负,就知道行善,一点不耍花招,连个小孩子都能哄得他把白天当成黑夜。就冲他这傻乎乎的劲儿,我才像自个儿的心尖儿一样护着他,不管他干多少疯癫事,我也不使坏把他甩下。
事实证明,桑丘们是需要堂吉诃德的,尤其是这样的时候:懒惰吞噬了勤奋,闲散消融了辛劳,恶习战胜了美德,傲慢超过了勇敢。
桑丘们追随堂吉诃德还确实成就了不少伟大的历史事件。这样的例证屡见不鲜:壮志满怀的理想主义者们率领着浩浩荡荡的追随者队伍,掀起震天撼地的狂飙,造成的结果固然并非尽如人意,但总会搅动腐朽社会的一潭死水。所以,不管我们喜欢与否,理想主义振聋发聩的功能却是不容置疑的。或许有人说:理想主义又不能当饭吃。那倒也是,不过它却可以振奋精神,催人上进。
为了避免片面性,有必要指出:理想主义是既必需又危险的。堂吉诃德由于混淆现实和虚幻而屡屡落个遍体鳞伤就是这种负面效应的明证。更严重的是,偏执迷狂的理想主义很容易转化成狂热和暴政。这一点即使对于真诚的理想主义者来说也难以避免,更何况那些故作姿态、巧言惑众的野心家呢。总而言之,理想的绝对化和凝固化必然导致巨大灾难,所以才需要众多的桑丘用自己的世俗智慧前来制衡。这恐怕就是物理学上所说的“合力”吧。历史的航船被桑丘拽向一边,同时被堂吉诃德拽向另一边,结果却朝他们俩谁也没预想到的方向驶去。所谓的社会秩序说不定就是这样形成的。说到这里,我不禁冒出一个古怪的联想:咱们的猿猴祖先中的第一个理想主义者,没准本来打算像鸟儿那样飞翔来着,可是他的那些桑丘式的同伴们却宁愿继续在地上四脚爬行。于是“合力”造成的奇迹出现了,最后大家却是站立起来,迈开双腿往前走。
要是有人问道:归根结底,理想主义到底有什么用处?答案已经很清楚了:可以避免人们像蛆虫那样在地上爬来爬去。 后 记
古今中外凡是观念超前、行为脱俗、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者,通常总被冠以“狂人”、“疯子”、“傻瓜”之类的称号。鲁迅《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不正是这样的人物吗?世人无不浑浑噩噩,惟独他清醒地看出所谓“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并且喊出“救救孩子“的凄厉呼声。
堂吉诃德也是这样。目睹残暴不义、弱肉强食通行无阻,贪婪鄙俗、醉生梦死流于常规,他单枪匹马树起了“铲暴锄强”的大纛,立志恢复公正宁静的“黄金时代”。在世俗眼中,他的志向狂妄可笑,他的行为有悖常理,于是对他极尽戏弄欺侮之能事,从而既显示了自身的乖巧机灵,又为无聊生活增添了些许乐趣。
这恐怕是一切理想主义者的悲剧。他们的追求或许本属子虚乌有,而他们也确实太耽于幻想,常常把风车当作巨人,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搏斗。